本田飞度10月份卖了3辆,够拼的。你说卖得少我还不太意外,价格小贵,配置又简单。8.68万的飞度,除了个收音机、鼓式后刹、织物座椅外,别说大屏,连导航、手机充电、倒车雷达都没有。这车买的人,估计多半是心疼价格,想图省心省油,不是真心追求配置体验的那类。
我还记得我跟朋友聊天,他一边摇头一边说:就这配置,还贵得离谱。跟别人比比就知道,飞度这个价,买它真是扯。比如比亚迪海豹最低配那会,配置演变成了中配,连全景影像都搭载了。配置多的都能看得见,雷达摄像头、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甚至还带点娱乐系统。这么一对比,飞度就显得更像是个简单代步工具。
你海豹的配置保证了安全和方便,也就是让你开车不用一直担心会不会漏掉哪个安全警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海豹最低配的百公里成本,可能只多出个2毛钱不到(这都只算油钱和维护,具体当然还要看油耗和电费)。海鸥那边则在同样价位,配置和科技含量都超飞度一截。更别说续航了,经常行驶2000公里都不成问题,拉个入门家庭日常,完全没压力。
反观飞度,去年的折旧率我算了下,按国内市场,可能还没比亚迪海豹升值快。毕竟,用户看配置这事,真跟有文化的人看古董似的。有人会说,飞度多年轻,操控也不错。可现实点,很多买飞度的,可能就是图个便宜,省油就行。你说,不是车不好,而是市场背后逻辑在变。
我这边,身边也有装配厂的朋友说:去年一条发动机装配线,平均日产出100辆国产某品牌,五一期间清点库存,发现剩下的几百台老旧货。我居然觉得,这就是个供应链的折射,就像超市某些商品一段时间反复出,一方面是成本降低,一方面是需求疲软。飞度我猜也差不多,就算是国产弯道超车,它的订单整体还是清淡。我想,很多人其实已经不满足代步的基本需求了,配置太低,体验很硬核。
说回来,刚才我在相册翻到一张,看到我家那台旧飞度的照片,哎呀,还是挺怀念。它那时候早就破了点边角,座椅布料也起毛,但起码省油、耐用,倒车雷达也算实用。现在想想,早期的飞度还真是走心为实用,大概因为成本控制得太严,才会把配置打压得这么死。
有人会说:这不是厂家的问题,是市场选择。但我觉得,市场其实在更聪明。比亚迪,蔚来,特斯拉这些,配置都强调丰富和科技,消费者在购买体验上接受得更自然。飞度这种走低配路线,容易变成被遗忘的存在。你问,我会不会觉得:买车只是买个工具,但配置和科技,决定了它能陪你多久更好?
其实我也偶尔疑惑:是不是厂家觉得,低配就是真的省钱,其实只是省心去掉复杂。但你知道,类似飞度的车,有时候连改装都成了奢望。配个车载导航,那是大多数车主的梦,结果飞度连个基础的都没有,用户心里蔫了。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同价位的海鸥、海豹,不仅配置高,还能剩余2万块。你会觉得,科技感就像一块额外的甜点,吃得越多越满足。而飞度站在角落,好像被人遗忘,剩下的可能只有那点省油、耐用的老本。
我还敢猜(不太肯定):是不是厂家为了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故意压低配置,欲望变成最低成本,最低期待。可这样一来,车主的买单意愿也明显降低了。
低配车的冷淡,除了价格因素外,似乎还有心理门槛。你和我都知道,现在买车,认准配置、科技、甚至品牌都会花不少心思。那种看起来不起眼却便宜的车,更像是工具,而不是伙伴。满油满电跑2千公里的海豹,温和科技感和续航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的那台功能机,啥都简单纯粹。但飞度呢?就像个打了补丁的老伙计,还能再陪多久,谁也说不准。
这中间的市场心理,其实挺复杂。我怀疑,一部分还是真的认性价比的,另一部分可能是惯依赖某个品牌的情感因素。你说,买车最难的,还是那份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时候,我会想,未来是不是会出现一种再平凡也能赢的车?还是说,谁都变得更追求配置了?那会不会,飞度被边缘化是必然的?是不是我对低配车的偏见太大了,还是它本身就该这样?
留个问号吧:你觉得,现在这个市场,低配车还能突围吗?还是说,大家都变得更懂得要什么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