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变天了!增程车全面碾压,传统混动风光不再,普通人买车别站错队

朋友聚会,最怕聊两样东西,一个是中医养生,另一个就是汽车技术。

前者玄学,后者魔幻。

尤其是当有人眉飞色舞地跟你科普他那台“多档DHT混动”有多牛逼,什么P1+P3电机耦合、什么多离合器无缝衔接,听得你一愣一愣的,感觉自己开的不是车,是文盲认证器。

但魔幻的是,市场的耳光总是来得又快又响。

市场变天了!增程车全面碾压,传统混动风光不再,普通人买车别站错队-有驾

当零跑、小鹏这些“莽夫”直接把80度的大电池塞进增程车里,纯电续航干到500公里,油箱只当是个摆设的时候,那些抱着复杂机械结构当宝贝的老牌车企,突然就笑不出来了。

这场景,像极了一场降维打击。

多档DHT混动,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宅的骄傲,是传统车企秀肌肉的舞台。

他们把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玩出了花,搞得像个精密的瑞士钟表。

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学霸,为了解一道题,用了三种辅助线,四套公式,最后得出答案。

而大电池增程车呢?

它就是那个学渣,直接掏出手机拍题搜答案,快准狠。

你问学渣解题的灵魂呢?

学渣看你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古董:大哥,都什么年代了,要什么灵魂,交卷快才是王道。

我们必须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一个问题:消费者买一台混动车,到底图个啥?

答案就两个字:省心。

别扯什么驾驶乐趣、机械质感,那都是营销话术。

老百姓的“省心”非常具体:第一,别让我有续航焦虑,我想去哪就去哪;第二,用车成本得低,能用电就绝不用油;第三,别老坏,修起来别要我老命。

过去,DHT混动确实是“省心”的代名词。

市场变天了!增程车全面碾压,传统混动风光不再,普通人买车别站错队-有驾

在电池技术拉胯、充电桩稀缺的年代,它用一套复杂的机械结构,实现了油和电的精妙配合,告诉你既能省油,又没焦虑。

它就像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但现在,时代变了。

大电池增程车的出现,直接把这个主妇给整不会了。

它不跟你算计怎么省油,它直接让你在99%的场景里根本用不上油。

这就像你还在用优惠券凑满减,人家直接告诉你,今天全场免单,你随便拿。

这就引出了一个残酷的商业逻辑: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变得极其简单粗暴时,所有复杂的、精巧的、过渡性的方案都会瞬间失去价值。

大电池增程,就是那个简单粗暴的方案。

它本质上是一台纯电车,背着一个“充电宝”——那个小排量发动机。

它的核心逻辑是“电为主,油为辅”,而DHT混动的逻辑是“油电协同”。

一个主次分明,一个左右互搏。

为什么说DHT要凉?我们从车企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把这事儿扒光了看。

从车企的角度看,搞DHT混动,就是给自己上强度。

这玩意儿的研发成本是天价。

市场变天了!增程车全面碾压,传统混动风光不再,普通人买车别站错队-有驾

你要专门养一个庞大的变速箱工程师团队,建立一条独立的生产线,里面全是高精度的齿轮、离合器、同步器。

这套东西和纯电平台几乎不通用,意味着你每多一条混动产品线,就得多一份巨大的沉没成本。

这在今天这个讲究“快种快收”的时代,简直是商业自杀。

而增程式呢?

它简直是为平台化而生的。

它的结构简单到令人发指:电池、电机、再加一个发电机。

这套东西,除了那个小小的发电机,其他完全可以和纯电车型共享平台、共享生产线、共享供应链。

这意味着什么?

成本暴降,迭代速度起飞。

今天纯电车型的电池技术突破了,明天就能直接装到增程车上。

这种模式,让车企可以像搭乐高一样造车,把资源all in在电驱和智能化上,而不是在一个复杂的机械变速箱里“瞎积薄发”。

再看消费者这边,体验才是爹。

你跟消费者讲什么热效率、什么直驱模式,他只会回你三个字:听不懂。

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增程车开起来,就是一台电动爹,安静、丝滑、提速快。

油门踩下去,动力说来就来,没有发动机的嘶吼,没有变速箱思考人生的顿挫。

市场变天了!增程车全面碾压,传统混动风光不再,普通人买车别站错队-有驾

而DHT车型呢?

低速用电还行,一旦发动机介入直驱,尤其是高速巡航时,那种熟悉的噪音和震动就回来了。

你花了大价钱,结果买了个“精神分裂”的驾驶体验,图啥?

为了高速上那百公里省下的0.5升油?

省油,省油,省油。

这是DHT最后的遮羞布。

但我们来算笔账。

现在的大电池增程车,日常通勤500公里的纯电续航,对90%的城市用户来说,一个月也用不了一次油。

油箱彻底沦为了长途应急和心理安慰。

就算你真跑长途,增程车用油发电,效率确实不如DHT直驱,百公里可能多费一两升油。

但一年你能跑几次极限长途?

为了这几次长途,你就要忍受一个更复杂的机械结构、更高的维修风险、更割裂的驾驶体验,以及一个可能更贵的车价吗?

这笔账,但凡心智正常的人都会算。

这就像为了省下一年几块钱的淘米水钱,专门买了个几千块的废水循环系统,魔幻不魔幻?

市场变天了!增程车全面碾压,传统混动风光不再,普通人买车别站错队-有驾

更要命的是后期维护。

DHT混动,本质上还是个复杂的机械产品。

是机械,就会有磨损,会坏。

那些离合器、换挡拨叉、同步器,哪个都不是善茬,坏一个就得开膛破肚大修,费用能让你心跳加速。

而增程车,结构简单得像个傻瓜相机,除了三电系统,就是一个小发电机,出问题的概率和维修的复杂度都直线下降。

所以你看,市场的选择是极其诚实的。

当一个技术路线,在成本、体验、维护、迭代速度上被全面碾压时,它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它不会立刻死,但会慢慢被边缘化,最后可能只在一些需要强大扭矩协同的硬派越野车上,作为一种“情怀”或者“特种装备”存在。

对于广大的城市家用车市场,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

那些还在吹捧多档DHT技术先进、结构精巧的车企,像极了当年固守塞班系统的诺基亚。

他们不是不懂,而是路径依赖太深,沉没成本太高,不敢掉头。

他们只能继续把这套复杂的机械结构包装成“黑科技”,讲给那些还活在信息差里的人听。

说白了,汽车工业的竞争,已经从一场精密的机械设计大赛,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成本与效率的商战。

这场商战,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招式花哨,而是谁能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大电池增程,就是这记朴实无华,但力道十足的闷拳。

消费者该选啥?

答案已经写在那些新车的配置表和价格牌上了。

剩下的,就看那些老牌拳手们,是选择挨打,还是选择扔掉花里胡哨的架子,也去捡块板砖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