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自行车是街头巷尾的主流,但偶尔那打破寂静的轰鸣声,来自那些如璀璨星辰般的合资与进口摩托车,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梦想与激情。
八十年代的中国街头,日本进口摩托车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日本四大厂被当时堪称为街头的“移动奢侈品”。
本田CG125,那经典的红黑配色油箱,宛如燃烧的火焰,搭配马蹄声般独特的排气管,成为最早叩开中国市场大门的进口车型之一。在八十年代末,一辆售价超万元,这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年的工资。能拥有它的,要么是精明的个体户,要么是外贸单位的工作人员,骑上它出门,就如同现在开着豪车,瞬间成为街头的焦点。
雅马哈DX100,其棱角分明的油箱搭配闪闪发亮的电镀件,犹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它提速迅猛,是年轻人心中速度的象征。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骑DX100的,不是供销科长就是万元户。”拥有它,仿佛就拥有了征服世界的力量。
铃木AX100,以其省油耐用的特点成为了实用主义者的首选。车身轻便,既适合载人,又能载货,很多县城的“摩的”早期都选择了它。那亮蓝色的车身搭配流线型设计,即便价格比CG125低一些,依然在街头格外吸睛。
川崎KZ系列相对少见,却是性能派的代表。大排量发动机发出的震撼声浪,仿佛是野兽的咆哮。只有极少数玩车“老炮”能接触到它,骑在路上,回头率高达100%,无疑是“土豪标识”。
而八十年代中后期,合资摩托车开始崭露头角。嘉陵本田JH70,作为1983年嘉陵与本田合资的经典之作,以省油耐造、车身轻巧的特点成为家庭的理想选择。能骑上一辆JH70的,大多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或有关系的人。车后座带着媳妇上街,那风光程度远非自行车可以比的。
建设雅马哈CY80,外号“蜻蜓”,其流线型车身宛如飞机一般轻盈。启动时“啾啾”的清脆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八十年代末售价约3000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的积蓄。拥有它的人,在胡同里会被小孩追着跑,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轻骑铃木GS125,在九十年代初成为了“街车之王”,俗称“铃木王”。电镀轮毂、分体式坐垫,动力强劲。很多乡镇企业老板靠它跑业务,车后座绑着公文包,俨然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这些摩托车之所以被叫“移动奢侈品”成为身份的象征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价格门槛。在八十年代,一辆进口摩托车的价格相当于一套房的首付。例如本田CG125在1985年售价约1.2万元,而当时北京房价每平米不到200元。能拥有它们的人,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其次是稀缺性。进口车需要配额,合资车产量也有限。能买到的人要么有海外关系,要么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骑着这些摩托车,就如同带着一种独特的勋章,彰显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最后是功能性溢价。当别人还在费力地蹬着自行车驮货时,骑摩托车的人却能轻松跑长途、载全家,甚至用它来做小生意。它们既是面子的象征,也是生产力的体现。
那些曾经的摩托车,它们的轰鸣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油箱上的光泽仿佛还在眼前闪烁。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你骑过或见过哪些“老车”?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摩托车往事”,看看有没有同款回忆,让我们一起在回忆中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