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的一粒明珠,如今不仅吸引着游客品尝手抓饭、参观帖木儿博物馆,还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竞技场。然而,初到塔什干的人都会被街头满眼的雪佛兰小车震撼:单一品牌几乎统治了整个市场——市占率一度高达96%。但这一切,并不值得过分讶异。曾几何时,90年代的中国也是夏利、捷达和桑塔纳的天下,一种落后的“单一繁荣”。
时间流转,如今乌兹别克斯坦也站在了变革的门槛,而带来这场变革的,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或韩国,而是中国。走在塔什干街头,长安、奇瑞、哈弗、广汽、理想、小鹏等中国品牌如群英荟萃,尤其是比亚迪,更成为街头真正的“新贵”——既鹤立鸡群,又气势如虹。
而在2万美元以上的乘用车市场,比亚迪更是毫无争议的大佬——市场份额高达47%。仅今年前七个月,比亚迪在当地销量就突破了1.2万辆,既是新能源车之“王”,又荣膺中国品牌和全行业亚军,仅次于雪佛兰。雪佛兰仍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多为本地国企授权生产的1万美元级燃油小车。但比亚迪选择了另一条路:高端、全新能源。从宋PLUS插电混动到其它主力车型,售价直逼3万美元,定位拉高,品牌形象水涨船高。
比亚迪的崛起并不只是销量数据的炫耀,而是“慢中求稳”的战略布局。比亚迪深知,把乌兹别克斯坦视为战略支点,比竭力压榨短期市场份额更为重要。在我们实地探访比亚迪塔什干4S店时,高端、豪华的零售体验甚至超过了国内豪华品牌。其投资方ASTANA MOTORS是中亚汽车流通巨擘,已布局5家比亚迪门店,还会持续扩张。当地消费者看重“面子”,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自带光环,俨然成了新的社会“身份象征”。甚至经销商已经把比亚迪旗下品牌腾势作为下一步引进重点,说明其品牌力正在撬动更高端市场。
比亚迪为什么能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爆款”?不仅是因为能造车,更是因为能“造局”。位于吉扎克的工厂,是比亚迪全球首批海外制造基地之一,2024年正式投产宋PLUS插混等车型,采用CKD全散件组装,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年产能5万台可期。更妙的是,这家工厂还是中乌合资——乌方合作伙伴正是雪佛兰的本地巨头UZAuto。乌方总经理的表态也极为坦诚:“我们选择最强的品牌,所以选了比亚迪。”
比亚迪一来,雪佛兰市场份额明显滑坡,从最高点的96%跌到去年的88%,今年甚至低至80%。而比亚迪已然进入社会主流——乌兹别克国家队新近晋级世界杯,总统奖励球队42台比亚迪新车。汽车的总市场虽仅50万台,但比亚迪在“战略棋盘”上的分量分外沉重。
为什么比亚迪选择乌兹别克斯坦?首先,这里人口近4000万,中亚五国总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且平均年龄不到30岁,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速极具吸引力。GDP近年保持6%,政局稳定,资源丰富,是未来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更重要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区位优势。她处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连接中亚、南亚、中东,分分钟辐射至更广市场。塔什干、撒马尔罕作为节点城市,是贸易、文化沟通的桥梁,为比亚迪在中亚乃至更广区域布局提供了天然跳板。
一期产能5万台,不过是开始。当地合资工厂明确目标:不仅满足乌兹别克需求,更要服务整个中亚。正如合资总经理所言,比亚迪的光环不止于此:真正的战略,是以上游制造撬动下游出口,将乌兹别克斯坦变成比亚迪“东北亚-中东-非洲”出海的前哨站。
一场市场的革命,悄然从塔什干开始。而比亚迪,正用“慢、稳、深”的方式,把乌兹别克斯坦锻成自己的战略支点——不仅是销售的高地,更是品牌的发射台,是中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基础工程。如果说雪佛兰的时代是单一繁荣,那么比亚迪的时代,将是多元开花,是制造、技术与品牌共振的新起点。当中国车声势浩大、品牌林立,乌兹别克斯坦的街头已预见了下一个十年的中亚故事,而比亚迪正准备在这块“出海跳板”上演更多精彩。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