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在路上等红灯时,突然想到,虽然这几天新闻说L2辅助系统要增强监管,但我平时用得多,真的能做到30分钟内禁止使用?那个节点,心里还一阵犹豫。
这事估摸着得从自己的体验说。去年我试过一台车,车厂宣称车道保持、自动刹车、限速辅助都算常规,我试着只用了一次辅助,就在高速上跑了30多公里。刚开始还觉得挺轻松,毕竟开几十年,路都熟,节省点体力。直到突然发现自己懈怠了注意力,车子稳稳跟着车道走,心里暗笑:标配嘛。这时,旁边坐的好友说:你这系统挺厉害的,不用管方向。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心里隐隐觉得:这帮厂家是不是把技术宣传得太过火?有人会信以为真吗。
车刚开的几年多,才渐渐感受到,辅助设备再聪明,也难免会出错。自动泊车干脆不想让它跑,反倒自己反复调试。你知道,那些系统其实依赖的都是传感器+算法。要检测手离方向盘,类似耳机线扯夹子,要确保信息流不出错。简单说,像你在厨房做菜,一会儿闻到锅的味道,一会儿看到锅里火苗跳得欢快,就知道火候刚刚好。系统也是,需要传感器嗅到的信息够快、够准,才能稳妥。
这里得点题了,为什么系统还会误判?很多问题都跟用料和算法优化有关。比喻一下:你穿个运动鞋跑步,有的鞋底软,跑几百公里就快磨平了;有的鞋会变形,跑久了就不稳。汽车的传感器状态也是这样——环境越复杂,误判越多。比如雨天浓雾,摄像头模糊,传感器误报就会多。厂商一直在折腾硬件和算法,我觉得就像买手机偶尔遇到卡顿,不一定用到极致,但用得越久,问题越显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有没有觉得,技术标准其实像是家规?只要有个框架,车企在里面自我调整,既不失面子,又能避免太多麻烦。尤其是标准明确脱离方向盘至少30分钟立即禁用系统,我猜测是为了防止用户在关键时刻放手?这其实挺难做到的,尤其是在堵车或长途中,谁能保证30分钟都不碰手机或者扶着方向盘?我就遇到过,开个几分钟,手就本能握紧了。
至于系统在激活期间还需要检测视线和手部,这其实跟坐在办公室盯电脑差不多。你说,它怎能精准识别我看着前方大概有多难?实际上,这就像玩游戏,嘴上说我专注的很,但看书或发呆时,手不自觉离键盘或鼠标。系统也一样,要一边监控,一边还不能太 invasive,这个平衡是挺细的。
你有想过,为什么这么多限制还是不能完全杜绝安全隐患?这不禁让人觉得,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人。我们总想着技术能解决所有事,可是真到关键时刻,老司机还是会有人掉链子。那手部脱离检测到底多大概率失效?我想,实际场景里很多时候,手还碰着方向盘,但注意力早就飘到别的地方,系统还能检测到吗?可能检测的精度,还是得靠人工手动设置呵。
有个小疑问:会不会未来某天,算法还能猜测你是不是快晕车、分神?就像你朋友突然笑起来,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系统也许会拟人地说:你似乎在玩手机,建议休息一下。我没深究过这一块,但作为猜测,还挺激动人心:技术越来越懂你了。
你知道吗?我前几天看了几份资料,结合心算,估算一下每公里成本,再算上折旧、保养,折合大概一块钱出头(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很多时候,人工驾驶的费用也在不断变动。对比一下,现在智能辅助在高配车上,虽然多花几千块,但省心省力,成本其实还是能接受的。
说到这里,其实我还犹豫一件事:很多车企宣传自动驾驶辅助,但我总感觉,广告和实际效果,还是差一点。为什么?这个差不仅在技术,还在责任界限。去年我跟一位修理工谈过,他说:那个系统有时候出错,最怕的就是后果没法负责。 这让我想,标准里强调数据存储——事故发生后,能追溯到底哪个环节出错。其实和我们平时说看车前要洗洗手、擦擦镜子一样,是安全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张图很印象深刻,里面标着每辆车至少存2500次事件记录。这个数字我觉得挺靠谱(估算,样本有限),就是说车的状态记忆其实挺长的。你这就像是一个行车日记,出了事,厂家一查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广告和宣传里,很多车企都强调智能驾驶技术将让出行更安全,但我总在想,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是不是还得靠人的警觉性?毕竟,技术可以做到的极限,可能还比我们想得远。但我怀疑,很多时候,用户的误用才是真死穴。
这其实还关乎培训和使用说明,标准也把这事提得很重要。再不然——你试过几次自己试用辅助,之后觉得其实麻烦不少?还是觉得按点就行?我倒觉得,比如我这人挺懒的,只想图个省事,系统这东西,能不要太粘人就最好,尤其在复杂路况下。
留个悬念吧:未来我是觉得,辅助驾驶要怎么检测你是真的懂得用,还是闹着玩的?尤其是在那些要求禁用30分钟的时候,真正的难点,可能还在于司机自己能不能自觉。
反正啊,车子再智能,人的心思又变。你会不会觉得,最后还是得跟一块普通碎铁块似的,靠点良心才能真安全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