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惑,每次聊到德国汽车品牌,总觉得他们脑子里是不是转不过弯儿?尤其是提到宝马,很多人老一套印象还停留在“德国工艺、全球统一标准、老外喜欢啥我们就得跟着喜欢啥”。可这几年中国市场的发展,尤其是电动车领域的风风火火,真不是传统套路能搞得定的。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怎么和欧美不一样?这得问普斯特博士。前不久,正好采访了这位宝马主管研发的大佬,聊聊新一代BMW iX3。爬下来一句废话没有,干货满满——我也琢磨了半天,给大家唠唠,宝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被中国市场“拿捏”的。

说到后排空间跟舒适性,好像中国消费者就是“与众不同”。其实你想想,这真的怪我们吗?咱们东亚这块地儿,谁买车还不是家里人一块坐?有时候司机开车,老板/家人在后排,讲究的不就是那个“舒服”俩字。这要搁德国,本来开车的多半自己开,父母都是骑自行车的,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所以德国宝马主打驾驶,车内空间革命性地向驾驶者倾斜。

可到了中国市场,宝马想的多了一个层面——东西要给中国人量身订做。普斯特博士开门见山说:“在中国生产的每一款宝马,都得为中国人量身打造。”这不是空口白话。面向中国用户,宝马后排空间、乘坐质感、底盘调校等环节都首当其冲,长轴距版基本变成标配。人家真的把“舒适”跟“驾驶乐趣”捏在一块,不再是那种死磕“驾驶感”,而是你要啥味道我都敢给。我其实觉得这就是世界变的地方,汽车品牌不再是瞎拿着自己那一套往全世界推,而是一直琢磨“你到底想要啥”?有点像大厨,谁花钱谁点单,喂饱了老板才是真本事。

很多人会担心,这样是不是说宝马以后失去自己的风格?其实不然。宝马在前排操控乐趣还是核心,不会因为把后排弄宽敞了、弄软了,前排驾驶体验丢掉。你想在中国市场立身,不能只做“中国特色”,也不能丢掉宝马基因。所以“均衡”本身就是一种答案:谁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宝马看明白了,鱼要吃,熊掌也不能扔。

聊到宝马技术和全球布局,这里边可有门道。新一代的BMW iX3,好多人以为就是一辆新电动车,其实背后是“新一代技术集群”:智能驾驶、全景显示、超级大脑式的数字化,这一条龙都在。以后不光iX3,其他什么3系、5系、X系都得用上这一套。关键是生产线直接放到沈阳,配套供应链也本土化:电池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内饰、外饰、电子元器件尽量本地采购,连软件都是本地团队自己做。你要是还以为国外大厂“国外设计、国内装配”那点套路,对不住,现在真不兴这个了。

普斯特博士自己都说了:“中国本土配套体系,已经是我们推进本地化的最大筹码。”你想,宁德、亿纬这些电池厂商,给全国各大品牌供货,一年出货量吓死人,德国能有这种支援吗?所以宝马干脆认了:让那些最强的中国合作伙伴参与到底,这才是真的“共赢”。

再来说说大家就很关心的研发。以往大家觉得国外大脑发明,国内就是装配工厂,其实现在中国团队早就站在了最前沿。宝马中国研发人数三千多人,还有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四大研发点,三家软件公司。不仅是硬件零件,大量产品逻辑、应用、体验都在中国决定。比如说高德地图集成、城市导航优化、车机娱乐系统,这些都是中国团队干的,德国那边最多就是提提意见。所以你说宝马要在中国市场立足,没有本地团队根本搞不定,“用户想要的,是本地人才能感受得最细致”。普斯特博士也直言不讳,国际团队很多地方不插手,完全信任中国团队把事情办好。

还得提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德国街头没几个电动车,是不是宝马未来还得押宝油车?你们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灵魂拷问”?其实道理很简单,市场条件不同,充电桩、油价、操作习惯、地区法规都不一样。德国老百姓用车思路和中国两码事,德国电价高、充电不方便,油车依然好卖;中国不一样,充电方便、电价便宜、新能源政策强势,电动车迭代快。所以宝马必须多元发展,油电混合、纯电、氢燃料三条腿都得走路。说白了,适合哪个国家的路子就给哪个市场,不做“全球一刀切”那种傻事。宝马可不傻,市场怎么变、技术怎么变,消费者怎么选,我就把牌打到你们最爱那一张。

中国市场还有一大趋势,就是讲求研发速度和功能更新速度,这就严重依赖本地团队的自主权。普斯特博士给出的答案是一句话:在软件和深度本地化领域,决策都在中国团队手里,德国总部不会天天掺和事,咱中国工程师说了算。这种机制,其实很考验企业信任体系。宝马不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从人家团队配置、权力下放、资源支持来看,就是全力推动“在中国,为中国”。

我倒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大企业真正的自信,也是他们能被市场接受的根本原因。老外都能把“家”安到中国,把企业命运跟中国市场绑得死死的。宝马天天喊“家在中国”,这可不是口号,是真事:20多年本地化,研发、采购、供应链、生产、营销,一个环节不少,哪行哪业也都离不开中国合作伙伴和用户。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所以归根结底一点,宝马这里的本地化真的已经到了骨子里。能不能把国外的车型直接扔进中国市场混日子?不能。能不能因为追求本土舒适性就丢掉宝马的独特味道?也不能。那怎么办?就是要“中国特色+宝马基因”,舒适跟驾驶兼得,前排开得爽,后排坐得安逸,技术更新搞得又快又准,决策权下放,供应链本土化。

我觉得宝马这轮变革,说到底是对中国市场的敬畏、理解和彻底拥抱。“在中国,为中国”,不是一句响亮的空话,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实际产品体验上的改变。这种“把地气接到根上”的做法,其实才是跨国企业营造竞争力的关键。有时候我们爱调侃“国际化”这仨字,其实对宝马来说,中国就是本土市场,不是附庸,也不是旁支,而是中央。

以后你再看那些因为不了解用户本地需求而接连碰壁的大牌车企,就能明白宝马为什么这几年能站得住脚。技术得是国际领先,体验得是地道中国,这才叫双保险。没点自知之明,光靠所谓“豪华历史”混日子的,早晚会被市场淘汰。这世界变得这么快,一切还得从用户需求出发。宝马算是摸准了最关键的那层脉。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说到底,这也是我最想提醒自己的那句话:时代早就变了,聪明人都知道要学会适应。写到这儿,你才明白,宝马的新世代iX3,其实不只是换道做电动车那么简单,而是活学活用,死磕本地市场,谁才是行业里的明白人,用不用多说?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宝马在中国做电动车,空间变化,技术本地化-有驾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