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一汽-大众首批554辆迈腾、速腾驶出长春基地,即将经上海港发往中东市场。这场看似常规的出口仪式,实则是合资车企全球化战略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更自信的姿态重构全球竞争格局。
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与大众汽车品牌中东总经理MatthiasZiegler交付车辆钥匙
合资模式迭代:从技术输入到价值输出
作为中国首批合资车企,一汽-大众30余年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径。而此次出口中东,标志着合资企业开始将“本土化生产+全球标准”模式反向输出。其背后是中德双方在技术标准、管理体系上的深度融合,以及对海外市场气候、法规的适应性开发。这种“本土化再全球化”的路径,打破了早期合资企业依赖进口散件组装的单一模式,转向技术双向赋能与全球资源整合。
全球化新范式:产业链协同与生态重构
中国汽车出口已超越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技术+产能+服务”的生态输出。一汽-大众搭建的涵盖物流、售后等全流程保障体系,正是产业链协同的缩影。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达44.7%,且海外建厂投资额也超过国内。这种“在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的模式,既规避贸易壁垒,又通过技术反哺提升品牌溢价,形成“中国标准主导、全球资源适配”的新生态。
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
合资企业出海的战略深意
对一汽-大众而言,中东市场是其全球化试水,更是对股东战略协同的考验。大众集团将中国定义为“全球创新中心”,而中方则借势输出供应链韧性。这种“双向奔赴”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优势向体系优势的跃迁: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60%、智能网联技术领跑行业,使合资企业有能力以“中国方案”参与国际竞争。
张观评述:合资车企出海仍需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本地化运营难题。但可以预见,随着更多车企效仿“技术反向输出+生态共建”模式,中国汽车产业将从全球市场进化为全球价值创造中枢。一汽-大众的“出海000001号”车辆,不仅是一张通向中东的车票,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融入者”蜕变为“定义者”的宣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