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上起来一看机油尺,刻度线都快顶到盖子上了,闻着还有股汽油味!”家住哈尔滨的老王,去年刚提了一辆本田CR-V,原本以为省油又耐造,结果入冬后发动机出了怪事——机油越开越多,仿佛车子自己“产油”。老王去4S店理论,对方却轻飘飘一句:“北方天冷,正常现象。”气得他当场发飙:“机油多了还能正常?这车怕不是要成‘移动油罐’了?”
老王的遭遇不是个例。从东北到海南,从十代思域到冠道,不少本田车主都发现自己的爱车“不烧机油反吐油”,甚至有人因为机油稀释导致发动机拉缸,险些报废。一时间,“本田机油门”成了车友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二、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几位修车师傅出身的车主站出来,把发动机拆了个底朝天。他们总结的原因,或许能解开谜团。
车主老张:喷油嘴角度“射偏了”?
老张开了十几年修理厂,自称“发动机解剖专家”。他指着本田1.5T发动机的缸体说:“问题就出在喷油嘴上!”原来,本田这款发动机采用缸内直喷技术,喷油嘴的位置设计在气缸侧面。冷启动时,温度低,喷出的汽油雾化不充分,直接“滋”到冰冷的缸壁上,形成一层油膜,这就是所谓的“湿壁现象”。
“活塞上下运动时,这些没烧掉的汽油就被刮进曲轴箱,和机油混一起了。”老张打了个比方,“就像拿水枪喷墙,水渍顺着墙往下流,最后全淌到地板缝里。”北方冬天短途开车,发动机还没热透就熄火,汽油根本来不及蒸发,日积月累,机油可不就“越用越多”吗?
车主小李:温度低是“帮凶”?
在长春开网约车的小李深有体会。他每天接单几十趟,但单程大多三五公里。“零下20度,刚热车到水温正常,客人就到了。”他的十代思域开了半年,机油量涨了三分之一,“4S店说刷个程序、换根水管就能解决,结果治标不治本!”
小李发现,本田的召回方案主要靠“给发动机升温”——比如调高怠速转速、延迟冷却系统工作,试图让机油更快达到蒸发温度。“可东北的冬天,发动机升温比蜗牛爬还慢。”他苦笑道,“难不成让我每天先跑个十公里热身?”
车主陈师傅:活塞环“漏风”?
修了二十年车的陈师傅另辟蹊径。他拆开一台拉缸的发动机,指着活塞环直摇头:“本田为了省油,用了低张力活塞环,密封性本来就不如老款。再加上冷启动时喷油量猛增,气缸压力大,汽油直接‘挤’过活塞环缝隙,溜进曲轴箱。”
更麻烦的是,混入机油的汽油会稀释润滑效果。“就像往蜂蜜里兑水,黏糊糊的变稀了,还怎么保护发动机?”陈师傅提醒,长期这么“掺和”,凸轮轴、曲轴磨损加剧,轻则动力下降,重则直接报废。
三、
面对车主的质疑,本田官方曾解释:少量汽油混入机油属于“正常现象”,高温下会通过曲轴箱通风系统重新燃烧。但车主们并不买账:“说明书上写着机油上限不能超,现在超了两三厘米,这叫正常?”
有业内人士透露,本田最初想把责任推给“中国油品差”“用户开车习惯不好”,后来在舆论压力下才承认设计缺陷。真正的解决方案本该是修改喷油嘴位置或更换缸盖,但成本太高,最终只能“打补丁”——刷ECU程序、换散热管,勉强缓解问题。
四、
难道本田发动机就这么不靠谱?几位车主倒是说了句公道话。
老张坦言:“抛开机油问题,这1.5T发动机确实牛!冠道1.5T的马力比某些2.0T还猛,油耗还低。”小李也补充:“南方朋友基本没这烦恼,机油增多大多集中在北方。”陈师傅更直接:“所有缸内直喷车冷启动都会‘湿壁’,只不过本田调校太激进,把毛病放大了。”
他们还给车主支了招:北方用户尽量选混动车型;短途出行前热车三五分钟;定期检查机油尺,发现液位异常立刻跑趟长途“蒸发汽油”;每5000公里换次机油,别贪图长效性。“就当养了个娇气点的‘学霸’,得花心思伺候。”老张调侃道。
五、
如今再看“机油门”,倒像是一场技术追求与实用性的博弈。本田把发动机压榨到极致,换来动力和油耗的双优成绩,却也埋下隐患。而车主们的吐槽,何尝不是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黑科技再炫,也得经得起零下30度的考验。
正如一位网友的犀利点评:“买发动机送车?这回送的怕是‘汽油味机油’。”玩笑归玩笑,问题终归要解决。毕竟,谁也不想开着爱车出门,还得随时担心发动机会不会“自产机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