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日产轩逸这款车的话题又热闹了起来。
起因很简单,新款车型大幅度降价,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可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着一篇看似夸奖,实则充满抱怨的老车主心声,标题写着“开日产轩逸两年了,我为什么舍不得换车?优点太多经济实惠省钱!”,内容却把这车的缺点数落了个遍。
这就让很多准备买车的朋友犯了迷糊:轩逸这车,到底是省钱的家庭好帮手,还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体”?
为什么它一边被无数老车主吐槽,一边却又能常年稳坐轿车销量榜的前几名?
这背后其实是一笔非常现实的经济账,也是一场新旧造车理念的直接碰撞。
咱们先得弄明白,轩逸到底抓住了什么,能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掏钱。
答案就两个字:省钱。
这个“省”字,首先就体现在油耗上。
在油价牵动着每个工薪家庭神经的今天,一台车的油耗表现,直接关系到每个月的家庭开支。
轩逸在这方面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它的动力系统调校得非常成熟,尤其是那台CVT无级变速箱,总能让发动机保持在最经济的转速区间。
很多车主都能开出百公里五个多、六个出头的油耗,这个数据对于一台尺寸不小的家用车来说,确实相当亮眼。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如果一年行驶两万公里,对比那些百公里油耗八九升的同级车,轩逸一年下来光油费就能省下好几千块钱。
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可以变成孩子的补习班费用,或是全家的一次短途旅行。
这种最直观的成本节约,是轩逸打动消费者的第一张王牌。
除了省油,日产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标签,那就是“大沙发”。
当你第一次坐进轩逸的驾驶座或者后排,那种柔软、陷入感十足的座椅确实能给人带来极佳的静态体验。
在4S店短暂的试驾过程中,这种舒适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车坐着真舒服”的印象。
省油的承诺,加上舒适的乘坐初体验,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对于那些购车预算有限、追求实用和经济性的消费者来说,诱惑力是非常大的。
他们想的是,车子买来就是代步工具,省心省钱是第一位的,轩逸正好满足了这些最核心的需求。
然而,车子终究是要开上路的,而不是停在展厅里欣赏的。
当车主们把轩逸开回家,真正长久地使用起来后,那些在试驾时被忽略的问题就逐渐浮现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大沙发”和底盘的矛盾。
轩逸的座椅虽然软,但它的后悬挂采用的是一种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也更低的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挂。
这种悬挂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处理路面颠簸时的能力有限,尤其是过减速带或者比较烂的路面时,车身的晃动和弹跳会非常明显。
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割裂的驾乘感受:你的身体被柔软的座椅包裹着,但整个车却像一块硬板车一样,把路面的每一个坑洼都清晰地传递给你。
后排乘客的体验尤其糟糕,速度稍快过个坎,感觉整个人都要被抛起来,这与“舒适”二字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很多车主开玩笑说,轩逸的舒适是“静态”的,一旦动起来,就全凭路况决定了。
更让老车主们头疼的,是这套底盘的“娇贵”。
为了控制成本,轩逸的底盘离地间隙不算高,防护也比较薄弱。
在路况复杂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可能磕到底盘,每一次“哐当”声都让车主心惊肉跳。
所以,给轩逸加装发动机护板几乎成了新车主的必做项目,这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你看,油箱里省出来的钱,不知不觉又以另一种方式花了出去。
如果说底盘悬挂是设计理念和成本控制下的取舍,那么在一些细节配置上的“抠门”,就显得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被无数车主诟病的驾驶位车窗升降按钮。
在今天,十万块钱的车都普遍配备主驾车窗一键升降功能了,而轩逸即便是在高配甚至顶配车型上,依然需要你用手指一直抠着那个按键才能把窗户关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下雨天通过高速收费站,你需要一边控制方向盘,一边拿卡付费,还要分出一只手长时间按着那个升窗键,那种手忙脚乱的狼狈感,实在与一辆十几万的家用车的身份不符。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配置高低问题,而是在日常使用中最影响便利性的一个细节。
这种在看得见的地方省成本的做法,让很多车主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
此外,像车内异响的问题也时常被提及。
新车状态下可能还好,但开上一两年后,中控台、车门等位置可能会出现各种“咯吱咯吱”的声音,虽然不影响安全,但非常影响驾驶的心情。
去4S店检查,得到的答复往往是“通病,正常现象”,让人很是无奈。
还有那个被吐槽了无数次的后排横向空间,虽然纵向腿部空间不错,但宽度确实有限,坐三个成年人会非常拥挤,中间那位乘客的体验堪称煎熬。
在几年前,轩逸凭借着品牌影响力和省油的巨大优势,这些缺点或许还能被消费者所容忍。
但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国产自主品牌的崛起,给轩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代表的国产混动车型,直接对轩逸的核心优势发起了挑战。
在油耗方面,这些混动车在亏电状态下也能做到百公里三四升的油耗,比轩逸更低;在城市里,它们还能用纯电行驶,使用成本更是大大降低。
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上绿牌,享受免购置税的政策,这一下就省出了一大笔购车款。
在驾驶体验和配置上,国产车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电机的加入让车辆起步和加速都非常安静、平顺且迅速,彻底告别了轩逸那种深踩油门光吼不走的尴尬。
而在车内,大尺寸的中控屏幕、360度全景影像、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语音控制等科技配置,在同价位的国产车上几乎是标配,而这些在轩逸上要么是高配才有,要么干脆就没有。
当消费者发现,花差不多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可以买到一辆更省钱、动力更好、配置更高、也更智能的汽车时,轩逸的吸引力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轩逸如今的大幅降价,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
它依然是一台合格的家用车,能满足最基本的遮风挡雨和经济代步的需求。
但它身上的那些短板,在今天这个选择极其丰富的市场环境下,被放得越来越大。
它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学生,虽然省油这一科能拿高分,但其他科目的表现却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轩逸,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成熟但略显过时的产品,用放弃更多舒适性、科技感和驾驶乐趣,来换取品牌带来的那份所谓的“安心”和已经被对手超越的“省油”标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