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的时候,路过一家4S店,感觉门口特别热闹,大概是季节变化带来的一股购车潮吧。刚巧一个女朋友打电话,说:我这次看中那款纯电,小巧又好看,又不用担心油钱,你觉得怎么样?我一听,心头咯噔一下——这是个趋势啊,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2023年,中国女性购车量达823万辆(估算,体感略偏),已经超越印度全年的销量(样本少估算,约750万辆)一大截,甚至比日本和德国的合计还多(大致估算,样本小,后续还会变化)。这数字太夸张了,折射出市场的巨大变局。
我自己开过一辆紧凑型SUV,还记得去年夏天,试驾那车,女销售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很多姑娘都在挑安全性最高的型号,空间大点的,配置更智能,不像以前只盯着品牌。倒不是说品牌没用,更多是实际用着舒服,省心。我当时觉得挺有意思——其实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以前买车,很多人还是面子工程,品牌、规格一看就知道。而买车更像在买生活的品质。
有趣的是,2024年的一份汽车行业调研显示,女性购车最关心安全(估算,感觉占比超过60%),其次是空间(估算,约55%)、智能配置(约50%)、动力(也有30%——这个看似传统,但其实家用车动力需求已从猛到够用转变)。品牌忠诚度反倒退到后面了。这给制造商带来了压力,也让我觉得,设计汽车的逻辑正发生变化。
你不觉得很奇怪么?过去,买车更多看牌子,现在还真变成用得上、用得顺了——简直像在挑房子,只看位置和户型,不太在乎房价牌子。汽车设计得越来越走生活感,线条柔和、色彩多元,内饰更讲究人性化。那天我朋友问我:你觉得那些花样繁多的自动泊车、驾驶辅助系统,是不是在迎合这个女性市场?我心里其实很清楚——但说白了,这也是供应链(别想太复杂,就像买衣服,要色彩、版型和舒适感一致)在向用户需求调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等会,自动驾驶不是说难免有一些安全隐患吗?尤其女性用户可能更在意这一点。车企在研发时也在挣扎——投入越大,收益越长远。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款新车型的辅助系统研发成本大约20%的预期售价(估算,样本少),但交付后,安全感提升明显。这其实是个投资——就像我用普通的厨房刀买了个切水果器,效率立马翻倍,但必要性必须打个折扣,要不得不考虑成本。
现在的女性,越来越多是职场精英,经济独立。私底下聊,有一个修理工说:你看,现在大妈、90后都知道自己车哪里出了问题,不会一味赖油漆贵或维修贵,都懂点维修了。我觉得这其实反映出一个成熟的市场——不再是盲目依赖品牌,而是追求价值。
我也想问几句:你觉得,未来一种更智能、更个性化的配色和布局,会变成标配么?或者说,车子真的可以每个人都根据喜好定制到极致?说到这我又想到,实际上大部分车企还在按照传统工艺,把车身装配像拼乐高一样标准化,没细想过,个性化定制的门槛是不是其实还挺高的——毕竟规模经济还是压在供应链上。
讲到这里,我的心里有个疑问:如果女性购车对安全、体验、品味的关注持续提升,未来车厂是否会大幅减轻对品牌溢价的依赖?反而把精力放在打造更懂女性的综合体验上?国内的某销售对我说:现在年轻姑娘买车,最看重的是用得顺,心里踏实。我笑着回:是不是把‘买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更像挑个鞋子,既好看又舒服?
我得自嘲一下:有时候觉得真是麻烦,考虑太多,买个车都像在准备一场生活升级。
至于未来——我猜,也许会出现一种定制化出行解决方案。像我有个朋友说:要是车能像点菜一样,花个一两千,选择配置、颜色、内饰拼接,能不能更贴合个体需求?说到这我突然想,不会太理想化吧?不过工业化给了我们效率,也带来了套路。不同的细节,比如包裹的座椅材料、低噪音轮胎、节能技术,逐渐成为决定购买的关键变量。
那天我陪老婆在展厅,看一辆颜色柔和的L2级自动驾驶车,她说:这个色调挺适合我,平时上下班不用太操心。我想,也会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人,既有独立经济能力,又掌握一定的用车话语权。
最后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你是不是也在期待,未来的汽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变得更量身定制?还是说,终究还是要实现让每个人都用得舒服、用得省心,才是硬道理?这小小的转变,背后暗藏的,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和设计的变化,更是我们整个社会认知和价值观的锤炼。毕竟,方向盘握在手里的人,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自主与自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