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司机们面对高抽成和订单减少压力倍增,行业亟需政策和平台共同改善生态保障司机权益

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这几天早上,我蹲在路边等单,突然后座掉下一只塑料袋,扯了扯,刚好听到旁边司机跟我闲聊:这个月订单比去年少了两成,流水都快赶不上油费了。这话让我心里一紧。你说,这行业是不是有点过渡期?估算一下,2023年日报驶司机数平均在530万左右(样本少,可能偏高),但每天的订单大概不到3千万(估算,体感),你会觉得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么?

对比两台车:一台是年前刚入手的五菱宏光,另一台是几年前的飞度,价格都差不多但用起来差别挺大。宏光因为空间大,载客效率高,跑订单时那点儿空载时间少点;而飞度由于反应快,油耗低,市区跑得更灵巧。司机最在意的还是实操的差别。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我记得有个朋友,刚开始开宏光,每次载满三四个乘客都挺轻松,但电费和养护怎么都没算进去,最后才发现,单车的成本其实挺高的。他们每个月赚的,还是要比自己想象中的少不少。

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司机们面对高抽成和订单减少压力倍增,行业亟需政策和平台共同改善生态保障司机权益-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其实也没什么大变化),看到某个平台的数据,上万名司机的平均流水,大致在2000—3000元/月(样本有限,估算偏保守),扣除油电、保险、养护、平台佣金,大概剩下一千多。那其实就是个刚能糊口的水平。你会不会认为,这样的收入能让家庭生活安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一直在想,现在有人还会觉得开网约车是自由职业,挣得轻松吗?挺多司机都在说:挣个油钱都得拼命,连个周末休息都没有。有个修理工谈到:我干了十年,算算利润,基本上和打零工差不多。问题是,这行业变化这么快,政策又不稳定,谁知道明年会不会更难?

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司机们面对高抽成和订单减少压力倍增,行业亟需政策和平台共同改善生态保障司机权益-有驾

供应链和研发?这话扯远了,但打个比方,就像买冰箱,消费者关心"用得住、便不便宜",设计研发前期要考虑到成本和效率。这么一比,平台其实像个中控,它通过调调整佣金、优化算法,把利润最大化,就像我在厨房调味一样,盐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什么?平台要调低抽成?我倒觉得,真正能调的,估计也就是些虚招。你曾想过,为啥平台的奖励机制总让人觉得门槛高吗?我觉得,奖励就像爸妈的鼓励,其实多半是为了让司机多跑点单交保证金,最后收益还是给平台留。

这中间,政策也在打补丁。深圳试点封顶佣金、最低保障,听起来挺美。这些措施落实得怎样?司机到头来也得看运气吧。我们都清楚,政策落地往往不够刚性,省里的文件,可能在一线变成口号。我曾经看过某地的调研,实际效果有限,司机们还得自己抬轿子。

这让我想起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哪个环节会变得更公平?平台、政府、还是司机自己?关于这点,我心里其实没个定论。到底是谁要让步?还是谁更应该让点?

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司机们面对高抽成和订单减少压力倍增,行业亟需政策和平台共同改善生态保障司机权益-有驾

群体变化也挺明显。以前,听说网约车司机都是自由职业者,现在嘛,年龄跨度大了,包括一些中老年人甚至刚失业的小伙子。有人说:只是一份兼职,凑个油钱、房租。但你注意到没有?收入的天花板似乎在提升,但上面也布满了钢丝绳。尤其是新司机,经验少,规则又复杂,遇到问题总得冒险。一个朋友说:我干了两个月,就想搞清楚,这行业究竟算不算蓝海。按他说,入门门槛不高,但压榨也不低。

你知道吗,我曾经试着算过:一辆车做满一年,折旧、电费、保险、养护,成本大概在6—8万元(粗略心算)。每个月跑3000公里,油费花费估算3000元(油8块钱/升,油耗8L/百公里),电动车充电同样成本不低,差不多也得300—500元(不算充电桩初装费,估算偏保守)。这还不算维修,算下来每公里成本约为2.5元(含折旧、油电等)。你说,这价还能赚到什么?司机们都在拼命,不停止,的确不容易。

我还记得,有个同行说:如果不是为了家里早点改善生活,早就放弃了。——我真挺佩服的一点,是他们那股坚持。走得越远,有时候越迷茫。你是不是也觉得?网约车,变成了用户体验好、司机压力大、平台利润高的局面。它真的能持续走下去吗?还是说,下一步,行业会不会出现新玩法?

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司机们面对高抽成和订单减少压力倍增,行业亟需政策和平台共同改善生态保障司机权益-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总觉得,谁都不希望司机变成流水线工人,但又得承认,环境变了。问题是,这么多小细节——比如我见过一辆车后视镜掉了,车主还在路上开着,反倒让我想:我们对安全这个词,究竟理解得多深?

想问:你有没有想过去给司机配置个智能导航——不仅仅是路线优化,还能预测订单高峰?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但我觉得未来一定会更智能化。只是,我更关心的是,这样的智能能不能切实帮到司机?或者只会让他们越用越依赖。

九月到来,网约车市场的“寒意”还在加剧,司机们面对高抽成和订单减少压力倍增,行业亟需政策和平台共同改善生态保障司机权益-有驾

每一次路过,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心里总有点复杂。毕竟,谁都不想只是一辆载人工具。也许,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个在寒风中等待的身影——无声的坚持,能不能变成行业的新起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