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新人笑,一边是旧人哭,被小米致敬的车企巨亏1500亿
大家好,我是老张,一个在车圈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司机。最近这汽车江湖,真是比电视剧还精彩。一边是小米SU7上市即爆款,车主们排队提车,朋友圈里全是“保时捷同款”尾翼的自拍,那叫一个风光;另一边呢,真正的“前辈”保时捷母公司却爆出巨亏1500亿人民币的惊人消息,销量下滑、工厂关停、员工失业,简直是“旧人哭”的真实写照。这剧情,搁十年前谁能信?当“致敬者”成了市场的新宠,曾经的行业标杆反而步履蹒跚,这背后,究竟是时代的无情抛弃,还是传统巨头自己没跟上节奏?
先说说这位“新人”——小米SU7。说实话,作为一个老司机,我一开始也挺怀疑的:一个做手机的,真能做好车?结果人家一出手,直接给我上了一课。6分钟大定破万,半年订单近4万台,毛利率干到17.1%,这哪是新势力,简直是“钞能力”附体! 外观设计,你说它像保时捷Taycan?嗯,确实有那么点神似,但人家光明正大地说了是“对标”,这不叫抄袭,这叫“致敬”。内饰呢?极简风格,大屏是标配,关键是和米家生态无缝连接。年轻人现在买车,图啥?不就图个智能、方便、好玩吗?开小米,手机一掏,“小爱同学,打开空调、导航回家”,再看看保时捷销售还在跟你讲“百年工艺”、“赛道基因”,是不是瞬间觉得有点“复古”了? 网友调侃:“开保时捷要带三把钥匙(车钥匙、家门钥匙、工卡),开小米只要带手机。”这话糙理不糙啊!
再看动力和智能配置,小米也是下了血本。双Orin-X芯片+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直接拉满,城市NOA、一键召唤这些功能,玩的就是一个“科技感”。虽然硬件成本高,据说每台还亏个几万块,但雷军说了,要“为发烧而生”,先抢市场,再谈盈利。这魄力,不服不行。反观保时捷,首款纯电Taycan,2018年就出来了,结果呢?价格比特斯拉Model S贵20万,续航还短一截,你说消费者买不买账?2023年在中国只卖了4151辆,连蔚来的零头都不到。更离谱的是,自家的718电动版,因为电池设计问题,反反复复改,硬生生拖了三年还没上市!这速度,简直是在用“龟速”追赶“兔子”。
说到保时捷这个“旧人”,那可真是让人唏嘘。曾经的利润奶牛,如今却深陷泥潭。全球销量看着还行,31万台,但中国市场直接腰斩28%,5.6万台的成绩,在中国新势力面前,简直不够看。最扎心的是财报,一年亏掉20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500亿!什么概念?每天睁眼就亏4个多亿,这钱烧得,我都替他们心疼。 而且,这亏损的大头,199亿欧元,竟然是因为对大众汽车的账面减值。曾经的“金矿”变“废矿”,这剧情反转,比小说还刺激。
为什么保时捷会走到这一步?我觉得,核心就俩字:傲慢与迟缓。傲慢在哪? 在于对自身品牌的过度自信,总觉得“保时捷”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消费者会无条件买单。所以坚持不降价,维持高端形象。结果呢?特斯拉一轮轮降价,小米SU7顶配直降16万,你保时捷还在那端着,市场份额不被蚕食才怪。迟缓在哪? 在于对电动化转型的决心不足。嘴上说着要电动化,身体却很诚实。研发团队还在纠结V8发动机的混动方案,想着怎么让燃油车多活几年。殊不知,时代已经变了,消费者要的不是“油改电”,而是真正的智能电动车。你看人家比亚迪,刀片电池、DM-i技术,早就把“安全”和“省油”刻进了DNA。小米更是直接all in智能化,把车变成了一个“大号手机”。保时捷还在修内功,人家已经换赛道了,这还能赢?
还有更讽刺的,高管的“金降落伞”和普通员工的“铁饭碗”形成了鲜明对比。首席财务官麦思格领着天价薪水,公司利润却暴跌54.6%;销售主管冯普拉滕坚持不降价,结果被扫地出门。而布鲁塞尔工厂的3000名工人,却要面临裁员,连遣散费都要分期支付。这操作,寒了多少人的心?反观小米,雷军亲自下场直播,把“性价比”打到了极致,研发投入三年砸了67亿,工厂产能利用率冲到200%。这差距,不只是技术和产品,更是企业文化和战略眼光的差距。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标题:一边是新人笑,一边是旧人哭,被小米致敬的车企巨亏1500亿。这“新人笑”,笑的是小米抓住了时代脉搏,用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打造产品,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心。这“旧人哭”,哭的是传统巨头在变革面前的犹豫不决、固步自封,最终被市场无情抛弃。时代抛弃你的时候,真的连声招呼都不打。 当保时捷高管们还在为“是否保留V8发动机”开会吵架时,小米的第二款伪装车已经上路测试了。这场对决,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性能比拼,而是两种生存逻辑的彻底颠覆。
最后,我想问问各位老铁:如果你现在要买一辆30万左右的车,你会选择那个有着辉煌历史、但略显“古板”的豪华品牌,还是会选择那个充满活力、科技感十足的“新贵”? 这不仅是钱包的选择,更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一种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