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否认收购背后:一汽电动化焦虑与新能源淘汰赛开启

一汽收购零跑汽车的传闻虽被官方否认,但双方从技术合作到资本联动的每一步动作,都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回应“消息不实”的同时,其上半年净利润首次转正、交付量突破7万辆的成绩,却让这场合作显得更具想象空间。 而另一边,哪吒汽车已因资金链断裂被申请破产,高合、威马等品牌相继停摆,比亚迪高管更预测未来将有约100家车企被市场清洗。 当资本狂热退潮,技术短板、盈利难题与价格战压力交织,这场生死博弈的下一张牌会轮到谁?

零跑否认收购背后:一汽电动化焦虑与新能源淘汰赛开启-有驾
#我的封神名场面#零跑汽车与一汽集团的合作早已埋下伏笔。 2019年双方启动三电系统联合研发,2025年3月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及“探讨资本合作可行性”。 零跑在半年报中披露,与一汽联合开发的首款车型项目已落地,红旗G117车型将基于零跑B10平台打造,计划2026年投产。 尽管朱江明对外否认股权收购传闻,但一汽集团内部会议据称已通过收购10%股份的方案。

零跑汽车的业绩成为其谈判筹码。 2025年上半年,零跑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毛利率提升至14.1%。 10月交付量突破7万辆,稳居新势力榜首。 但业内指出,其盈利基础仍薄弱,车型以性价比为主,单车利润与头部品牌存在差距。

一汽的焦虑源于电动化转型滞后。 2025年10月,一汽自主新能源销量3.89万辆,但主要依赖奔腾小马等A00级低端车型。 为突破技术瓶颈,一汽近期收购卓驭科技35.8%股权,补强智能驾驶能力。 与零跑合作,被视为其快速获取新能源技术、冲击2030年150万辆自主新能源销量目标的关键路径。

哪吒汽车的破产案例揭示行业残酷性。 合众新能源于2025年5月被申请破产审查,截至2024年底拖欠供应商货款超60亿元,工厂停运、员工流失率超80%。 其2022年曾以15.21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但低价策略导致单车亏损超4万元,累计亏损183亿元。 冲击高端的哪吒S与GT车型因智能化落后未能打开市场,2025年一季度交付量仅487辆。

蔚来的千亿亏损折射行业普遍困境。 其累计亏损突破1000亿元,换电网络建设投入巨大却未达盈亏平衡点。 2024年一季度净亏损52.56亿元,尽管中东资本注资11亿美元,并与长安、吉利等组建换电联盟,但裁员10%与现金流压力显示其生存挑战。

吉利私有化极氪标志行业整合加速。 极氪上市一年后市值低于预期,2024年净亏损57.9亿元,2025年前4个月销量仅完成年度目标17.2%。 吉利以溢价13.6%回购股份,推动极氪与领克合并,精简20%车型以规避内耗。 这一动作呼应其“回归一个吉利”战略,从多品牌“赛马”转向资源协同。

比亚迪高管李柯在慕尼黑车展预警,中国130家车企中约100家将遭淘汰。 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至2030年仅15家车企能实现财务可持续。 价格战退潮后,缺乏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的企业首当其冲。 花旗银行下调比亚迪销量预期,反映连头部企业也承压。

市场分化趋势加剧。 比亚迪、华为系、吉利三大头部阵营预计占据55%以上份额;理想与小鹏凭增程技术与智驾优势稳固第二梯队;蔚来、哪吒等品牌因模式成本高压或技术落后面临出清。 合资品牌中,特斯拉份额或降至4%-5%,大众、丰田退守细分市场。

资本流向决定生死。 零跑E轮融资估值从250亿元缩水至30亿元,哪吒汽车融资能力几近枯竭。 而蔚来获中东资本输血、极氪获吉利回购,显示资源向具备技术资产或生态价值的企业集中。 Stellantis集团持股零跑19.99%,跨国资本介入加速全球资源重组。

技术竞争聚焦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头部企业通过L3+智驾与固态电池研发构建壁垒;零跑凭借“全域自研”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华为ADS 4.0系统赋能问界、智界品牌份额提升。 10-20万元中端市场成为主战场,占比超50%,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决定生存概率。

这场淘汰赛没有侥幸者,唯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我造血的企业才能留在牌桌上。 从资本狂欢到理性洗牌,每一个传闻与辟谣的背后,都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必然阵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