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在中国,百万级豪华SUV的话题总是绕不开一个名字——路虎揽胜。有人说,买揽胜的才是狠人,不看牌子不看价格,非它不坐。但你真琢磨琢磨,这事儿挺有意思:落地价格都能做到140多万了,二十五年总销量还能突破一万零五百台,这到底是揽胜太厉害了,还是大家的需求有啥变化?是不是到了这个级别,买车的逻辑早就跟我们平时理解的不一样了?
先说这个价格,你回头看看往年揽胜的行情,单是标轴版也得加不少钱,长轴版更是加到小十万,从来不愁卖。但现在,风向变了,起步直接能落地140多万,这是个大动作。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对市场的让步?还是说路虎采取了更灵活的策略,毕竟竞争摆在这里,谁不想把蛋糕做大点多抢点份额?可再细想下,既然价格能松动,说明以往的加价纯粹是供求关系硬撑出来的,真有那么多买家一起卷,生产厂也乐得其所。但现在行情一变,这价格下调未必是坏事,说不定反而刺激了一波新的需求。
说回销量这事,10500台,平均下来每月1500台以上。要知道,这不是普通乘用车的量,这个级别的SUV,能做到这一点,是相当牛的。为啥这么多人选揽胜?你换个思路想一想,国内的豪车圈子,卡宴、GLS这些年常被吹,但场面一到豪华,你发现揽胜总能出来压场子。很多人买揽胜,说到底图的是那股子牌面,背后的故事就多了。有的是老板,有的是煤矿主,也有的是“老钱”的后代,这正好说明,在国内,“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而是社交筹码、身份标签。
再看看外形气场吧,有多少人开揽胜,真是冲着这块“逼格”来的。哪怕你不懂车,马路上看到那一块大镀铬前脸,两边数字像素式大灯,轮圈21寸起步,分分钟让你觉得,这车虽然不是最贵,但气势不输宾利、阿斯顿马丁,也不比迈巴赫GLS差,甚至还多了点不修边幅的野性。你说,气场和身份,是不是比配置和品牌更有杀伤力?有些老板本可以选更贵的车型,但是到最后还是回头抱一辆揽胜。这种心态,其实挺值得琢磨。
再有,国内用车场景里,揽胜也算是独树一帜。五星级酒店、机场接送、别墅区、派头十足的商务场合,揽胜几乎成了标配。那种开出去的存在感,谁都知道这是实力的象征,而且又不像有些车型那么沉闷,看着低调实则很有张力,内饰用料半苯胺真皮这些豪华细节,科技双屏、后排娱乐,甚至媲美行政座驾。说白了,一辆揽胜,在这些场合里,比你开奔驰、宝马、奥迪那些主流高级品牌,更能让人看出点不一样,可见它的“群众基础”是怎么堆出来的。
讲到揽胜的销量,你不能光看数字背后,更得思考市场的变化。之前揽胜加价都卖疯了,说明需求很旺,而现在价格走低,销量还在上涨,很多人分析是品牌自己主动促销,也有人说是市场压力大不得不妥协。但你如果跟买揽胜的人聊聊,大多数其实并没有那么在乎价格差异,他们看的是整体的感觉和体验,觉得揽胜就是那个层次的象征,不买感觉少点底气。这种消费心理,在其它豪华SUV里并不常见。你买GLS可能是想舒服,买卡宴可能是喜欢驾驶,但买揽胜,很大一部分是想有点独特的身份标签。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揽胜车主”这个圈层已经自成体系,经常大家一起自驾、互相炫耀,连身边的社交都搭出一条自己的路。
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揽胜在中国能卖得这么好?国外也有说路虎容易小毛病多,售后不如德系品牌,为什么国内消费者还这么买账?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个价位买揽胜的,大多不会拿它当主力代步,更核心的还是社交属性。你花得起一百来万买这车,通常不在乎油耗不在乎维修,你要的是独特感和“老钱”的气质——揽胜在国内早就成了所谓“煤老板标配”,大家也没觉得是贬义,反而当成了一种身份象征。相比贵族的冷淡、德系的严谨,美系的土气,英伦那股绅士范加上一丝粗犷,恰好击中了国内新富、中产和老板阶层的心理预期。也许你说,路虎在全球市场没那么强势,甚至各种吐槽质量,但在中国,揽胜品牌就吃得开。
你也可以问,为啥现在价格调下来了,揽胜还没掉价太多?是不是因为体系牢固,品牌溢价高?但你仔细盯着市场,发现其实价格调整也并不是坏事,因为只要圈层稳定,降价反而帮路虎抢到了一批之前犹豫的买家,大家觉得“门槛低了”,可以顺手尝试下,这样一来不光销量没降,反而更稳了。其实这才是路虎揽胜厉害的地方:它既能做高端牌面维持品牌调性,又敢于适当妥协,门槛一放宽,立马激发出消费新动力。
你如果真要较劲揽胜的性价比,和同级别SUV比,其实还有很多选项。比如奔驰GLS更偏舒适,宝马X7驾驶体验更灵巧,卡宴更强调运动感。那揽胜的突出点在哪?都说它“气场大”,其实就是外观尺寸、品牌故事、圈层属性和历史积累形成的独特符号。有人买卡宴是因为喜欢“保时捷”那个小盾牌,有人买GLS只是想有一辆稳重的行政车,但揽胜买家多数图一个身份外延。我问了几个朋友,他们反馈无一例外:“开揽胜出去办事儿,就是不一样,别人愿意高看你几眼,哪怕你其实没那么豪。”
再跳出来看看大环境,你发现中国的豪华SUV市场正在经历变化。以往大家对品牌很死板,高价车归德系。现在新兴富裕群体更看重圈层认同和独特性。揽胜正好卡在这个点上,既能满足一部分人的身份需求,又不会让人觉得太低调或者太夸张,既实用又有个性。更关键,它非主流但很有存在感,在中国消费圈层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社会角色。所以你说,这25年揽胜卖成这样,不完全是产品力的体现,更是社会认同、情感价值的集中反映。
你再细想,如果揽胜还能保持这种适度调整价格和抓住圈层需求的策略,以后还会继续火下去。毕竟,人们买车,买到后面,比的不是配置、不是技术,而是能不能让自己在朋友圈里多点面子、在客户眼中多点信任、在社交场合能有话语权。揽胜确实做到了,既让“有钱人”觉得买的值,又让“想要身份”的人能买得起,还成了中国高端SUV市场里最值得炫耀的“社交货币”。
到底是什么让揽胜在中国这么受欢迎?答案很复杂也很简单:它不仅是一辆车,已经变成了身份象征,是圈层沟通的名片,是社会心理的映射,更是高端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索引。也许以后别的品牌能追赶上来,但目前来看,揽胜这个“百万级豪华SUV扛把子”的地位,真不是谁都撼动得了。你认不认?你信不信?反正市场早就给了答案。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