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路边见到一辆黑色的奥迪A6 Avant,车身线条很流畅,比例偏长。忽然想到:奥迪这次展出的前脸分体式大灯,真的挺新鲜的。别的品牌也玩过,但奥迪第一次在家族里用上这种布局。想象一下,如果把A6 Avant改装成电动车,灯组再与A6 e-tron标准版同步,设计一体感会不会更强?(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它们配合的背后,是一种用设计语言暗示车型身份的策略。
就在那瞬间,一个摄像头的闪光,我一抬头,看见有人在拍。这车感觉很定格时间——因为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发现奥迪在去年公布的技术路线图里,似乎并没有特别强调A6 Avant的纯电版。这次纽北的亮相,明摆着是要让大家看到这个原型。而且,观察到这车,轮胎特别大,宽到让你觉得它会吃力地转弯,实际上这是为了高性能带来的抓地力——这让我想到:此刻的这辆车,应该是底盘调校过的偏硬一点的版本。
你会问:这车为什么在欧洲那么明显?我觉得,好像奥迪是想借纽北的天时地利验证它的电高性能。而从供应链角度看,新能源市场的料,可能比我预想的还要热,只是他们不直接说。毕竟,无排气管、多大尺寸的轮胎,这都在告诉你:这是电性能车的标签,没有传统车辆的包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见一张照片,角落里有一只车模,和这台全尺寸原型几乎一样高。噢,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其实没有排气反而让底盘调校更容易:排气管的空间可以用来加点减震弹簧,降低重心?这可能有,但是我心里存个小疑问:电动车的低重心是不是天然的优势?还是说,设计师为了夸大这个优势,把底盘调得特别贴地。
这让我挣扎:我觉得取消RS6 e-tron的消息,可能也不是市场差,反而是奥迪觉得,搞一台以性能为卖点的电旅行,要面临供应链压力。你看,动力上,900马力的RS e-tron GT,是个很强的冲量点,但销量不好,也可能反映出:高性能不是所有用户都追求的。
一个销售的人说:你知道的,精品用户都喜欢偏性能+豪华的组合,可问题是,普通家庭其实更关心用车便不方便。这就像刚刚那辆A6,谁会考虑更硬的悬挂会不会太难受?反而重视耐用和舒适的人,占绝大多数。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们还没有讨论一个点,那就是这车的造价。估算一下,使用新平台、全套电池和高端底盘,光材料成本就该很多吧?我预想,单车制造成本估计在4-6万人民币(估算/体感,数据少,别太当真)。可用它的售价一定会更高。这样一想,目标市场就变得更窄。
我心里总在想:是不是奥迪的是不是会真的靠性能电车走市场?还是他们还是在试水,看看市场反应?其实很难说。假如这台车真投入量产,走的将不只是满足解馋的高端用户,还会透露未来奥迪的品牌调性:向年轻、向极致性能逼近。
我还没细想过,如果这车引擎声都不用模仿,那会不会让一些传统车迷觉得缺少硬核?(这里留个疑问,真的是电就一定不够燃?)或者,是不是奥迪在用高科技感遮掩它纯电的普通感?这也是个问题。
而且,谁告诉你新能源车就一定没乐趣?你试想,这样的底盘调教,配上弹簧硬度和低趴姿态,开出去很可能跟开跑车似的。那,我真怀疑:未来高端电动车的出路,是不是就是追求驾驶乐趣,而不是那个电池续航永远压倒一切。
上述这些,都是我的猜测,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错。说到这,我突然发现一个细节:在纽北,很多车都追求极端的郑重,其实我更关心,奥迪这个原型车在路上飘逸的感觉,是不是能达成这些性能指标。而且,虽然奥迪说这车还没定,但它的设计细节让我觉得,它们可能真的有打算量产,只是还保留着试验的姿态。
还是要问一句:你觉得,未来的旅行车会变成什么样?是像现在这台全封闭的性能电车,还是会回到舒适路线?或者,像我这个平凡的汽车观察者,最想知道的,可能还是:明天早上,车库的小灯会不会照亮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