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把生命交给国产芯片吗?"三个月前,这个问题还在汽车论坛引发激烈争论。而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用一场北京二环的惊险试驾给出了答案——搭载地平线芯片的星途汽车在复杂路况下,让这位40年驾龄的老司机竖起了大拇指。这个细节背后,是中国车规芯片15%国产化率的历史性突破,更是本土芯片企业从英伟达虎口夺食的产业突围战。
试驾当天,尹同跃故意选择与余凯建议相反的路线。"我怕他套路我"的坦白,道出了车企对国产芯片最深的顾虑。三年前奇瑞与地平线的合作仅停留在10万台试水阶段,不足年销量的4%。而2024年7月大众中国CEO贝瑞德的同款试驾,直接推动了2026年量产计划。这两个标志性事件,揭示了国产芯片破局的共同密码:用极端场景下的硬实力说话。
北京二环高架桥下的复杂路况,恰似国产芯片的突围之路。地平线HSD系统在此展现的应变能力,为车企提供了替代英伟达Orin芯片的底气。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国产车规芯片渗透率已达15%,在模拟芯片领域更实现快速替代。这个数字背后,是每提升1%就需要攻克数十项技术认证的产业长征。
双线作战:本土芯片的"虎口夺食"战术
"既要抢英伟达的智驾订单,又要夺高通的座舱地盘。"某车企供应链负责人的比喻,道出本土芯片企业的生存现状。地平线同时面临英伟达77%座舱份额的压制,以及高通在智驾领域的技术围剿。这种双线作战的艰难,在黑芝麻智能与英特尔结盟、芯擎科技联手伟世通等案例中可见一斑。
突破往往诞生于夹缝。地平线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攻克L2+级辅助驾驶市场,再向高阶智驾渗透。其征程6芯片通过算力动态分配技术,用100TOPs中等算力实现媲美大算力芯片的效能。这种务实创新,正是尹同跃所说"敢吃余凯的饭"的底气——中国智能化迭代速度已超越国际巨头预期。
15%之后的深水区:国产化率≠竞争力
当行业为15%国产化率欢呼时,芯擎科技CEO汪凯却保持清醒:"真正的考验在规模化量产后的品控稳定性。"这个警示直指国产芯片的阿克琉斯之踵——车规级芯片需要满足零缺陷的PPB(十亿分之一)标准。安波福中国区总裁杨晓明透露,目前大算力芯片国产化率仍不足5%,这正是下一个攻坚战场。
关税大棒下的供应链重构正在加速。德州仪器成都工厂的应急预案,英特尔爱尔兰产线的灵活调配,折射出跨国芯片企业的中国化生存之道。而地平线们要抓住的,正是这个全球产业链解构重组的窗口期。正如余凯所说:"芯片战争没有舒适区,只有不断打破天花板的竞技场。"
当尹同跃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地平线方案时,他赌的不只是国产芯片的技术成熟度,更是中国智能汽车的话语权之争。15%的渗透率既是里程碑,也是起跑线——这意味着每100颗中国车用芯片中,有15颗开始跳动自主创新的脉搏。这条从二环高架延伸出的赛道,终将驶向全球智能汽车的十字路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