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产汽车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并签20年租赁协议,意在回笼资金加快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日本日产汽车卖总部,努力回笼资金加快转型,真是一招主动出击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11月6日这天,日产宣布以970亿日元,差不多45亿人民币左右,把它在横滨的全球总部楼卖了。我当时第一反应:这事不简单,背后藏着啥故事?反正我觉得不是单纯想赚钱那么简单,毕竟坐等下一步。

这个总部大楼,别说在行业里算是地标了。日产卖了,还签了20年的租赁协议,意思就是我把房子卖了,但还得在里面办公。这操作听起来挺奇怪,但也挺理性的。你想,我猜这实际操作就是:公司流动资金紧张,不得已用资产换现金,解决燃眉之急,又不想整天搬家。

日本日产汽车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并签20年租赁协议,意在回笼资金加快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有驾

为什么日产会陷入这个情况?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市场需求变化太快:之前靠燃油车风光了几十年,现在新能源崛起,说白了,传统产业都在被冲击。去年数据显示,全球燃油车销量大约下降了10%左右,这个估算的数据,不能说所有车型都一样,但趋势很明显。第二,外部环境更不乐观:疫情、供应链紧张,导致零部件供应受限,日常生产受影响,利润缩水。第三,内部转型压力巨大:从研发到生产线、一体化升级,要花几百亿,不是只靠一两笔交易能解决的。

我总记得之前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日产那边的工厂,去年因为芯片断供,几个月都没办法正常生产。我当时想:这真叫卡脖子啊,严重影响了他家的订单。你看,供应链紧绷,尤其是芯片这东西,跟我们平时买个手机差不多,走的是全球联动路线,哪断了,车就停了,损失太大。

而且日产自救的办法,还包括裁员、关厂,都是在最紧要的时候用的拼命招。其实我觉得,这也没有办法——比如说,华丽的营销做不出来,但节流总还算能管用。能把45亿拿出来,投到新能源,我估算,一辆电动车的研发成本可能就花掉几千万到上亿。虽然不知道他们去年在研发上花了多少,但投入产出比对行家来说,还是个挺大的考验。

这让我想起那个问题:你觉得,传统车企完全转型快么?我觉得没有。转个行业,像换跑道,没人会说轻松。研发新平台、上下游供应链重新搭建、市场认知逐步建立,得花几年。现在很多老牌巨头,投入上百亿的电动平台,但是真出了产品差怎么办?难不难靠市场吃饭?这个我其实也没细想过。

日本日产汽车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并签20年租赁协议,意在回笼资金加快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有驾

顺便说一句,咱们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你知道吗,去年中国新能源销量占全球比重大概是50%,这个比例我估算,数据还在变化中。日产把中国市场放在眼里,尤其是智能化、续航、充电便利这些硬指标,都在积极追赶。你说,像蔚来、小鹏、比亚迪已领先一两年,日产要在中国扳回一城,还得跟国内头部玩家正面叫板。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日产在中国的布局更偏技术研发和智能化。比如自动驾驶辅助、车联网的应用,都在做试点。而且,他们还重视本地化团队,试图深耕这个最大市场。

不过你知道嘛,另一边的敏实集团,借助这个交易,走向了海外。你会觉得,汽车零部件厂商,跟大车企一起合作,感觉得有点坐享其成的味道?我倒觉得,不然也不好—他们补充了国际化路径。拿到横滨总部这种资产,对敏实走出去很有帮助,可以说是开启海外大门。

这让我联想到,大众、丰田这些老牌,现在也在疯狂投入。大众的电动化梦,预算跳到几百亿人民币,丰田也是不断调整战略方案,虽然他们的混动技术还挺先进,但电动车投入越来越大。你知道,转型中非但技术难题,还要面对市场火爆的竞争。特斯拉这几年闹得风生水起,把全世界都推向纯电的潮流。

但问题来了,转型的阵痛也不少。有时候我会想:这是不是把自己的‘命’搭进去?比如说,有些传统车企投入大了没回报,或者技术没有跟上,销量下滑,压力真是山一样大。你以前是不是觉得买车就是买个代步工具——但车变成了一个科技终端,你还觉得便宜点的车可以接受么?从实际体验讲,新能源车续航变长了,用起来比油车省心多了,但核心问题还在:别的品牌的产品,到底哪个更耐用?维修、保值怎样?这些都关乎底线。

日本日产汽车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并签20年租赁协议,意在回笼资金加快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有驾

这种变化,也让消费者心里多了点选择恐惧。我偶尔问身边的朋友:你喜欢哪个牌子?大多数都说:还在看,价格相仿,但配置差别挺大。我心想,是不是都盯着价格牌转?像我自己都没有办法确定,买新车到底值不值,只能用感觉和信息差去判断。

而且,新能源车价格升降也挺飞快,你注意到没有?一年前,某些车型价格还在11万以内,现在可能要13万多了。感觉就是竞争激烈,厂商们为了争市场,纷纷出招降价、优惠。而购置税减免窗口期快到头了,这些优惠下来,价格没之前那么亲民,是不是也让人心头一紧。

讲点详实的,比如百公里成本,我随意算了个粗略值。一辆普通燃油车油耗8L/百公里,大约7元/升,油钱每百公里5.6元。加上维修保养,差不多每百公里要10元左右。换成电动车,充电成本每度电0.5元左右,续航跑300公里,电费算,大概也就20元,几乎是用油车的二分之一—这个比值听上去挺诱人的,但要看电池寿命和折旧。

市场上,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也特别大。有的人其实还在观望,担心电池换不起、充电不便,也怕新技术背后隐藏的未知数。我想,也许百分之六七十的消费者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要等到更多实际用车体验,别的牌子口碑更好才行。

这让我想到:传统车企的转型关键,不光在研发、供应链,也在认知。可能很多人还停留在燃油车的感觉,身边朋友都说:买新能源,还是得考虑续航和充电的繁琐之类的话。

日本日产汽车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并签20年租赁协议,意在回笼资金加快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有驾

咱们是否可以期待,以后车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好用?我总觉得,这一切都在变——也许五年、十年后,汽车的样子会大不一样。至于日产的卖楼动作,除了映射公司资金困难外,也透露出它们对未来路径的不确定。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辆车是不是超级智能+高效自驾驶,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随时换?这个,还是个未知数。

打个比方,像买房一样,买车也是在投资未来。只有期待,真正能理解用户需求的品牌,才可能活得更久。

-----------------------

日本日产汽车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并签20年租赁协议,意在回笼资金加快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有驾

这段是不是聊得有点散?但我就是喜欢这样碎片化,讲述点点滴滴,没人告诉我必须按套路走。车市变,像一场没有硝烟的,谁能笑到谁就赢。

——你觉得,下一代电动车会变成什么样?是不是还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黑马?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