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路过4S店,看到一台白色的XT5停在门口,那车身反光特别亮,刚好一阵风吹过,门边的广告牌限时优惠23.49万,我心想:这优惠幅度还真不赖。
我跟朋友打个招呼,他说:干嘛呢?还没决定,等新款再优惠点。这我倒是能理解,毕竟,现在买车都像在砍价拍卖,尤其奔驰和奥迪那帮学霸。
我估算一下:12万左右的车价,加上4%的购置税、1.5%的保险,还得算上一点停车位和挂号费,省下来大概在2万块左右。也就是说,从雪中送炭的优惠力度,大概就是这个水平。
在这些豪华SUV的对比中,有次我试驾过奥迪Q5L,那个悬架调教,有点硬核,开的很稳,但过减速带还挺咯噔。反观凯迪拉克XT5,车内用料和隔音太我意料之外了,空调出风口的设计,感觉更像居家气息的,偏温柔,操控倒是没得说。两台车在同级别里,真是孰优孰劣,还得看你在意什么。
一开始我还想写凯迪拉克的底盘技术比奥迪差点儿,但仔细想,不能全盘否定。凯迪拉克那套蜂鸟底盘,就像人生选择——一种更偏向舒适的风格,我还没细想过这是美国人的调教,还是生产线上的那个偏差。(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个问题——如果我买了这车,实际体验中,油耗会不会比官方说的要高?我听身边朋友说,有时候信息也挺虚的,比如那1.8升挖掘机的油耗,可能会让我惊掉下巴(估算:实际可能比官方17升高2-3升?)。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去年试驾XT5那次,车子上那些刚到手的新贴纸还在,角度一拍,刚好映出阳光和车身特别光滑的线条。记得有个修理工跟我说:这车保养还挺简单的,就是油耗得注意点。其实我挺好奇:到底买豪华SUV,追求的到底是面子,还是实用?这问题其实挺难回答。
你觉得呢?我有时候会跟自己对话。比如说,买车难不难?很不难。难的是,那份觉得值得的衡量。是不是俺们都喜欢配置多,但那感受,真的能用到极致吗?像我身边有人说:买车就是看看配置前面,大事走点心,别糊弄自己。
这次我也注意到,凯迪拉克在配置上拿出差异化策略,豪华型、尊贵型多了不少贴心配置,比如座椅通风、加热,都是冬天的刚需。可这让我疑惑:这些配置,如果不用,岂不是浪费钱?或者说,车企通过配置,把理性的部分变成情感绑架,赚得更稳?我其实挺嫌麻烦的,信息量太大,动不动就高配低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优惠那个事,说多了,也容易偏离主题。其实我觉得,大多数消费者心里都知道,价格才是真实的衡量指标。比如说,124万车挂在眼前,优惠后不到24万,我猜差价其实说明的,是厂家的仓库压力。那我就在想:为什么明明优惠空间大,大家还要犹豫?是不是怕之后价格再降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这点猜测,我也不太确定。
我得承认,买车不能光看配置、价格,还得考虑未来。就好比投资,买一个产品,放几年看它的保值率——说实话,凯迪拉克在国内,保值其实挺扯淡的(样本少,感官体感是如此)。但他那颜值和配置,确实有优势。比如说,长时间开着,悬架没有特别突兀的异响,算不错。
我还会想,如果把奥迪Q5L奔驰GLC放在一边,哪怕一开始选这些头牌,到最后我会不会被这优惠策略牵着走?特别是像劝退那些品牌的销售,提醒我们:买车,也是一场心理战。
其实我挺好奇,买车是不是就像生活中的另一个梦?你说:不管价格是多少,只要那辆车在视线范围内,就像一只漂浮的梦想。选车期间的烦恼、犹豫,就是这个梦的仪式感。
但我有个疑问——如果我真买了这款XT5,之后会不会觉得便宜除了钱包以外,还包括心情?或者说,买车根本不关乎车本身,更像是个你我的故事。此刻,车子停在门口,阳光反射出纵横的线条,与心中那随时都能开走的自由感,形成一种奇妙的连接。
可能我会陷在这个选择的漩涡里——买还是不买,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合适呢?还是说,买车这事,不过就是那天阳光下微不足道的一瞬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