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真能“躺赢”?或者说,在中国这片卷到飞起的创业土壤里,真有谁能轻松捡到财富自由的入场券?前几天罗永浩那档《十字路口》又出了新一期,这回何小鹏坐镇嘉宾席,跟老罗唠了仨钟头。你看,既没李想那种珍珠倒豆子的畅快、也没李斌的“文艺青”范儿,何小鹏讲话,始终像捧着一盒谜底,时而点到为止,时而旁敲侧击。你说这人,闷声做事,话语里没太多冒险,也没配方药水那种劲爆料,三言两语全透着一种克制。可聊着聊着,每隔几分钟,又露出点新鲜玩意儿来。有趣,很有趣——就像开盲盒,虽然一开始啥都不让你看,但耐着性子拆到最后总能掏出点真货。
其实大家都在等着看,造车老兵何小鹏这回要“自爆”点啥?是他的火爆脾气,是对钱的执念,还是通吃技术圈的神操作?真说话题转到飞行汽车、AI自动驾驶的时候,他整个人就有点“原地发光”了,说话也流畅,表情也活泛。技术男在家乡领域扯淡,这种场面,懂的都懂,无需多言。
慢公司,技术路线,用户体验,最后商业变现——你是不是在听老生常谈?不不不,何小鹏说得再平和,他那套“技术先行、慢工细活”的打法,在造车这一行算是异类了。都说现在小鹏声量是“三剑客”里头最弱的,但你别小瞧了这波热度。节目上线那两天,“何小鹏”词条全网冲顶,作品一夜翻几倍,微博话题飙到天花板,远超新车发布会。声量只是一时的,但话题背后的“谜团”却一直没解开:小鹏下一个增长点在哪?12万块的MONA打底,挖到销量,能不能撑起品牌再升级?价格下探后,高端路怎么走?这都是悬着的问题,踩在新势力的肩膀上,翻过去的才是赢家。
原来,何小鹏也曾是个“财富自由梦”坚定派。老家湖北,理工出身,毕业就扎进大名鼎鼎的亚信科技,混了几年项目、技术、测试经理那一套,人生早早就有了三路盘算:买彩票?运气不佳,直接pass。买房子?本钱不足,pass再见。混好公司捞期权?有了,结果股价一落千丈,账本缩水。最后一步,自己折腾创业,才是正道。
UC浏览器,那可是何小鹏的创业神话。彼时他才26岁,中国互联网正准备大展拳脚,十年苦干后,被阿里高价收了局,何小鹏顺势提前通关“财富自由关卡”。但钱砸到手里的那一刻,有些人会觉得爽歪歪,有些人却突然就慌了——花钱这事,居然也是门技术。没做功课瞎投资,破财的教训很快就来了。于是他总结:不懂就别碰,慢慢捏着“财技”练级,才治得住人性里那点飘忽的劲儿。
不好意思,到了造车这一块,就不是想躺赢就能赢的局了。2014年,小鹏汽车还叫“橙子汽车”的那会儿,何小鹏以投资者身份走进来,一脚迈进汽车制造业。这玩意儿跟做软件完全不一样,重资产,慢节奏,光一辆车的生产就得搬出来几百号工种,几十亿烧钱,一点疏忽直接全盘崩盘。你以为互联网那套迭代、敏捷、快速试错能原样搬进来?他亲身体验,本以为电动车很简单——特斯拉那会儿都开过了,觉得“造车也不过如此”,结果一进来,发现堪比地狱修罗场。
朋友告诫说AI与汽车的结合要来了,不跳进来就要错过下一波风口。何小鹏反复琢磨:投资太被动,躺平没激情,移民更不是他的路,干脆卷起袖子微操到底。可是创始人嘛,谁都得踩坑。他吐槽说,就算前辈讲了无数经验,自己再三总结,坑还是躲不掉。每一代创业者都要受一遍洗礼,痛过了,才真能长记性,不再心存侥幸。
其实他早说过造车是“血海漂流”,没人能幸免。有一年小鹏G9失利,何小鹏就痛感:放权不是啥灵丹妙药,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创始人亲自下场才能少翻车。互联网企业之间各自干各自的,互不干扰;但汽车这门活,所有环节环环相扣,哪怕有一颗螺丝松动,整车都能拉胯。据说做软件,他已经把极致体验做到肌肉记忆级别,可一到硬件里,迭代慢得像蜗牛爬,不服不行。团队里有一拨是传统车企师傅,讲究流程和规范;另一拨则是互联网猛人,追求突破和高效率。两拨人天天在公司里掰头,理念分歧也成了小鹏内部不得不拧的一把大麻绳。这种人事管理,何小鹏可没少头疼。
话说回来,走了这么多弯路,算是被物理世界打磨得服服帖帖。去年,小鹏甩出MONA M03、P7+两款低价新车,销量立马拉了起来,第二季度财报损失缩到9.3亿,收窄了四成多。据说今年内目标是季度盈利,何小鹏信心满满。别看一路下来,叫苦连天,他还是乐在其中。他坦言,把互联网交互、娱乐的极致想象挥洒到硬件世界,那种亲手摸到质感的满足感,确实是“做产品经理最上头的门道”。互联网玩的是脑洞和数据,造车玩的是机械和安全,二者都要搞定,才能把五感、甚至六感、七感都搅合进去。这体验,说实话,一般人还真体会不到。
有意思的还在后头。何小鹏坚信造车是场淘汰赛,用他自己的话说,未来三五年,国内车企也就剩下五家。啥?连特斯拉都没稳收船票?!听着有点惊悚,但也反映出行业的残酷。门口的“野狗”越来越多,能活下来的全是狠角色。可恶劣、可有趣,这一抵一,正好扣合了何小鹏骨子里那点“理工直男”的天真和倔强:“我希望还有更多像我一样天真、踏实的创业者留在赛道里,别一上阵就全成了老油条。”
说到情绪管理,那更是一门必修课。谁还记得,何小鹏自认脾气不小,但和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一比,他倒显得温柔多了。企业越做越大,部门越分越细,大到生产制造环节,小到研发团队,组织协作协调难度都直线上升。他吐槽自己办公室装了双层玻璃,里头怕骂人影响外面干活,外头怕王凤英发飙传进来。说到底,创始人也是人,情绪有起有落,但要是出错决策,那就是全员陪葬。
团队构成也是一大槽点。早期哪个创业者不担心自己社会经验不足?何小鹏和伙伴们处事低调,见投资人、谈业务简直“装”得天衣无缝,统一口径自称副总裁,没当家做主的紧张和不熟练,溢出屏幕。时至今日,内部叫法都很校园风,“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师父、同学们”,不讲究头衔,是互联网公司混迹的标准套路。可等到真正执行动作的时候,又逃不掉那种“军令如山”的氛围。公司大了是这样,车企更是如此。喊平等容易,真执行起来大家还是各司其职,该谁发火谁发火。
经历过这些磨砺,何小鹏如今的状态,用他的话说,“只是精明了一点”。看过多少失去、踩了多少坑,懂得了如何理解人性,以及啥时候该坚守本心。去微博上翻翻,他留过一句话:“跟随本心去做事情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看了无数的失去,还能把握好本心,那才是自我的涅槃。”说来云淡风轻,其实哪一步不是沾血带泪试错过来的?
话说回来,当下的小鹏汽车正把低价车型作为销量突破口,但这条路走远了,高端化怎么反转?品牌声量能不能拉得动?行业天花板、资本催逼、内部协调、技术升级、产品周期,一个都不能少。这一场淘汰赛,谁能活到决赛圈,谁能高端逆袭,也许下一站就见分晓。
老天从来不给创业者留“安全网”。造车这件事,何小鹏11年深处迷局,每一步都像是闯关,啥是正确答案,没人能提前预告。你说他学到了啥?也许就是:认清技术到商业的漫长转化,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懂得平等也不忘铁腕,踩着坑向前,哪怕路再弯,也得咬牙走下去。毕竟,真正宝贵的成长,往往藏在不容易发光的角落。
说到这儿,不禁想问各位一句:你认为技术为先、慢工细作,是新势力造车该走的路吗?或者,品牌高端化与销量拉升,哪个先哪个后,才是解题关键?不妨聊聊你的看法,说不定下一个真相,就藏在你的那句留言里。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