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冰在直新闻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陈冰: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的报道,主要讲述了,美国电动汽车特斯拉和通用汽车,因为害怕特朗普在2026中期选举后要搞激进政策,再加之,美对华汽车零部件关税已达47.6%导致成本涨30%-50%,所以它们都要求各自的零部件供应商“去中国化”。
一、事出反常必有妖,美车企想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去中国化”。
首先带头的是特斯拉,要求北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1至2年内全面替换中国零部件。
紧随其后的通用汽车也是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027年底前“清除中国零部件”,改用美国本土或中国以外地区的零部件。
这两家美车企均以2027年为关键时间节点,都要求自家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去中国化”,这背后反映了它们对中美贸易环境的预判,提前作出应对之策。
二、美欧车企纷纷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去中国化”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一)、政策风险规避:担忧特朗普在2026年中期选举后推出更为激进贸易政策,加剧中美“脱钩断链”,推动“美国制造”回归本土。
(二)、趋势跟风心理:非理性趋势驱动,认为未来不确定性很大,需加快调整供应链,并且将中美贸易休战一年视为“缓冲期”。
(三)、关税成本压力:在2024年4月之后,美对华汽车零部件加征了25%关税,今年在吉隆坡谈判后,美对华进口产品平均关税达47.6%,但汽车零部件税率或更高一些,这就导致美车企成本暴涨30%至50%,而这些关税成本通常则是由美企业和消费者来承担。
(四)、美车企在华市场失利:美车企在华市场竞争不过同行,导致收益率下滑,仅2024年通用在华销量下降至56.54%,特斯拉在华电动车市占率降至3.2%。
(五)、美国政府政策施压: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旗号,向车企施压,要求推动、调整供应链。
三、这场美车企“去中国化”的风波,究竟会对中美双方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场风波对中国的的影响:
1、出口总额受到冲击:在2024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高达130-200亿美元,其占比为15.6%。
2、汽车零部件涉及品类受到影响:这些汽车零部件主要涵盖车身零部件、铝合金车轮、动力总成、底盘零部件、轮胎、玻璃、电子电器、汽车芯片等。
3、企业应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需要提前规划和应对之策,也要做好失去美国市场的打算。
这场风波对美国的影响:
一方面是供应链将面临极大挑战:要想用1到2年的短期重组,打破二三十年自然形成的供应链壁垒,难度极大。另一方面是成本传导给消费者:车企成本上涨不可逆,将会转嫁终端,提高消费者购车成本。
四、供应链重组的可行性分析
1、常规判断:难度高。特斯拉在北美工厂,有50%的零部件是来自中国,其中20%直供北美,30%来自中国供应商墨西哥工厂),这二三十年供应链难以1到2年内完成重构。
2、实际推进动力:一边是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多变,引发车企焦虑,让“去中国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边是车企无法抵御特朗普关税政策、“国家安全”旗号压力。
这些车企虽有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仍在加速推进,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想法,中国零部件供应商这边,需要做好失去美国市场的心里准备。
五、美欧“去中国化”与“去风险”的关系及趋势
(一)根源:特朗普政策主导
在第一任期:打破中美稳定贸易关系,引发中美贸易战。
在第二任期:将中美贸易战升级为全球贸易战,打破二战后的贸易体系,推动经贸格局重组;所谓“G2”(指中美两国)只不过是将中国视为唯一竞争对手,实为美国争霸的野心。
(二)美欧方面具体行动
技术领域:美国强拆华为、中兴通讯设备,联合欧日韩组建芯片联盟,制约中国先进芯片技术。
企业迁移:像耐克、苹果、英特尔缩减在华业务;美国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产地转移至印度和越南。
(三)趋势判断:将持续加剧
底层逻辑:中美地缘政治争斗才刚刚起步,特朗普政府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企业避险需求强烈。一位美国商人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长期在华生产采购风险更大”。
数据支撑:在2025年1-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0.4%(商务部已公布数据)。
(四)建议方向:
中国: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美欧:对鲁莽的关税政策和技术出口限制进行检讨。
一方面要加强中美之间的交流避免误判,一方面要抛弃岁美欧的美好幻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