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损103亿、卖横滨总部裁2万,日产开工不足,电动化洗牌下断臂自救

日产公布半年净亏2219亿日元后,直接把横滨全球总部卖了再租回,外加到2027财年前裁员约2万人、把全球工厂从17家砍到10家,这是一场用现金流换生存时间的硬刹车

半年亏损103亿、卖横滨总部裁2万,日产开工不足,电动化洗牌下断臂自救-有驾

先看最“见血”的动作

日产将以970亿日元出售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全球总公司大楼,卖完继续租用,相关手续预计在2025年12月完成,回笼资金明确用于改善财务状况

这不是面子问题,是活下去的选择,资产变现、轻装上阵,是多数老牌车企的共同方案

亏损来的又猛又急

日产2025财年上半年净亏损2219.2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3亿元,而去年同期还是盈利

从盈转亏,不只是一个财务数字的翻篇

业内人士提到,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叠加日本、美国等地的销售持续低迷,让日产原本就紧张的利润被再度压缩

风向早在去年就变了

2024年11月,日产提出裁员9000人、减产20%的计划,到了今年5月又追加裁员超1万人,整体裁员规模扩大到约2万人,约占总员工的15%

说白了,这是一轮持续的“去肥留瘦”

同时,日产宣布到2027财年将全球工厂从17家缩减到10家,产能侧的止血和人效重算同步推进

更扎心的是产线的冷清

英国全球数据公司的统计显示,日产在美国工厂运转率仅57.7%,中国45.3%,日本56.7%,远低于行业普遍认可的盈亏平衡80%

换句话说,机器嗡嗡响,钱却没挣到,越忙越亏的风险摆在台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不减产不裁撤,现金流扛不住

横滨海风一吹,玻璃幕墙反光刺眼

大楼换了产权,员工照常上班,但这份“卖掉再租回”的气息,提醒着所有人:传统车企的安全感,没了

会议室里的讨论更像一道一道求生的算题,谁都在找可行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的方案

把日产放进更大的行业背景里,逻辑会更清楚

多份业内报告指出,电动化与智能化正重塑产业链,电动车零部件数量较燃油车减少约40%,生产环节高度自动化,传统机械工程师与装配岗位被挤压

与此同时

“软件定义汽车”成了新战场,软件工程师、算法专家、数据科学家成了关键缺口

岗位在换血,企业也在重新换脑

这不止是日产的难

近几个月,雷诺宣布全球“自愿离职”计划裁员3000人;

福特因欧洲电动车需求疲软,计划在德国科隆工厂于2026年初裁员1000人;

采埃孚裁员7600人;

博世到2030年底将进一步削减约1.3万个岗位,加上此前计划,累计裁员将达2.2万人

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同一股寒潮

从欧洲到日本,传统汽车的旧秩序正在退场

拿两起参照看成本与方向的取舍

阿斯顿・马丁因销量疲软、亏损扩大,裁员约5%即170人,预计每年节省约2500万英镑成本,转而强调“提升运营执行力和财务可持续性”

另一边

大众在2024年末与工会达成协议,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3.5万人,并削减工厂产能,以期优化运营、重建竞争力

思路都是那几步:降成本、缩产能、推新技术、找利润更厚的赛道

回到日产的内部变量

由于业绩不振、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前社长内田诚已在3月底辞职,管理层和战略路径都处在重构期

高层变化意味着方向盘还在微调,执行层需要更强的确定性,这段过渡期注定不好过

有业内人士提到,日产的区域策略和产品节奏,短期内会更集中在开工率偏低、但市场规模足够大的区域,比如美国与中国

对于员工与供应链而言,痛感是真切的

多位知情者反映,日产在印度、阿根廷等地此前已取消部分生产项目,外溢到当地零部件厂与物流商,订单被压缩,现金回款周期拉长

工厂一紧一松之间

上下游都得重新算账:谁还能跟上,谁必须转身

这种“连锁反应”,通常会比公告上的数字来得更慢、更久,也更难看见

卖总部大楼这步棋,象征意味很强,也务实

资产售后回租能立刻把资金打回表内,减少折旧压力,但房子卖一次只有一次,真正能兜底的,还是产品力与软件能力上的翻盘

说白了

现金流确实救急,但结构性问题只能靠结构性解决

这一点,所有老牌车企都心知肚明

那接下来该看什么信号?

第一,看新车与平台的节奏,尤其是电动与混动的组合拳能否拉高单车利润;

第二,看软件栈的自研与合作深度,车云一体的体验是否能闭环;

第三,看工厂的开工率能否靠“少而精”的产线稳定到80%上下

这三件事对日产都算硬考题,交卷时间并不多

如果到2025年底开工率还提不上去,后续的收缩动作大概率不会停

市场向来不讲情面,却尊重效率

一轮淘汰赛里,速度、聚焦和现金流最靠谱,迟疑是最贵的成本

日产这一系列动作,情绪上不好受,商业上却并不意外

当电动化、智能化把牌桌洗了一遍,保住手里的筹码,再想办法换一副新牌,或许才是能走到下一局的路径

最后落回那栋横滨大楼

办理完成的时间被定在2025年12月,等于给了自己一年多的腾挪期,窗口期不长,但足以验证一家公司是否真能把“止血”变成“造血”

外界会盯着看:当裁员落地、工厂收缩、资金回笼后,日产能否在新一轮技术与市场竞赛里抢回场子

答案不会在公告里

会在产线上、在软件里,也会在每一次用户试驾的决定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