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汽车订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近日小米SU7车型订购页面悄然发生的术语变更,在汽车科技领域掀起了一场静默革命。当"Xiaomi Pilot 智驾"的醒目标签被替换为"Xiaomi ADAS 辅助驾驶系统",这看似简单的文字调整背后,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关键转折。这场由企业自主发起的术语规范运动,不仅标志着技术传播伦理的觉醒,更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认知重构。

小米SU7汽车订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有驾

在智能汽车野蛮生长的年代,"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智驾"等词汇如同魔法咒语,在营销文案中肆意生长。某新势力品牌曾宣称"解放双手"的L2级系统,导致用户高速路上放手追剧;某车企将常规ADAS包装成"AI自动驾驶3.0",引发多起误用事故。这些案例暴露出术语滥用造成的认知错位:消费者将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人员困在夸大宣传与技术现实的夹缝中。

这种术语异化现象的形成,本质上是技术演进与商业诉求失衡的产物。当资本热钱追逐自动驾驶风口,主机厂被迫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上提前标注进度,用浪漫化的命名制造技术领先的幻象。某机构调查显示,63%的消费者无法准确区分L2与L4的技术差异,这种认知鸿沟直接转化为道路安全隐患。

小米SU7汽车订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有驾

小米此次更名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构建了完整的术语校准体系。在技术参数页面,原本充满未来感的"全场景智驾"被拆解为"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自动变道"等具体功能描述;用户协议中新增3次强制阅读的免责声明,用交互设计强化技术边界认知。这种"功能具象化+风险显性化"的双重策略,正在重塑用户的技术理解范式。

更名决策背后是严密的合规考量。2023年8月工信部《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命名规范》明确要求:"L2及以下系统不得使用自动驾驶相关表述"。小米提前5个月完成术语切换,既规避了政策风险,更展现出头部企业的合规自觉。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其在即将到来的行业整顿中占据主动权。

当车企放弃制造认知迷雾,转用精确的功能描述,实际上是在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以用户知情权为核心,以技术透明度为基准。某第三方测评显示,使用"辅助驾驶"表述的车型,用户正确理解系统局限性的比例提升47%,不当操作率下降32%。这些数据验证了术语校准的安全价值。

小米SU7汽车订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有驾

这种转变倒逼企业进行技术传播体系的重构。工程师需要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营销团队要克制制造概念冲动的本能,法务部门需提前预判合规风险。小米为此建立的"技术-传播-法务"三角审核机制,正在成为行业新标杆。某供应商透露,其自动驾驶模块的交付文档已新增"传播适配性评估"环节。

小米的更名举措引发链式反应。据统计,更名事件后30天内,12家主流车企启动术语自查,8家修改了官网表述。这种集体转向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责任成长阶段。当企业开始敬畏技术命名的力量,整个产业的技术伦理水位正在抬升。

这种转变正在重构全球智能驾驶竞争格局。区别于某些国际品牌坚持使用"Autopilot"等争议性术语,中国车企选择用更克制的表述建立技术信任。某国际安全机构报告指出,采用明确风险提示的中国车型,在欧洲NCAP测评中用户信任度得分高出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这种"安全优先"的叙事策略,可能成为"中国智驾"出海的差异化竞争力。

小米SU7汽车订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有驾

在这场静默的术语革命中,小米SU7的更名事件犹如破冰船的第一声汽笛。当浮华的概念泡沫逐渐消散,露出技术本质的坚实基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功能的重新命名,更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集体宣誓。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转变,本质上是将技术从神坛请回人间,用诚实的态度重建人机协同的信任基石。这或许正是中国智能汽车走向全球领导地位的必经之小米SU7汽车定购页面“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路——当命名回归本真,创新才能脚踏实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