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次栽了?”小米汽车因辅助驾驶“掉链子”被强制召回,舆论本以为是科技平权,没想到是“拿命开玩笑”?这不禁让人质疑,某些新势力是不是把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将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超11万辆SU7标准版被召回,原因直指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情况下的“拉胯”表现——识别不足,处置不当,碰撞风险犹如悬顶之剑。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召回并非小米主动“坦白”,而是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的“被迫”之举,召回编号S2025M0149I尾缀的“I”字,实锤了这一事实。 不到一年,两次召回!
年初,智能泊车辅助“掉链子”事件还历历在目。 不禁要问,小米汽车这是在用“速度与激情”挑战消费者的安全底线吗? 这边厢“被迫”召回,那边厢,鸿蒙智行却依旧稳坐“零召回”宝座,常规OTA升级成了它的“独门秘籍”。同样是系统升级,为何命运截然不同?召回,意味着车企承认产品存在可能引发严重事故的质量缺陷,是对消费者安全负责的体现。
而OTA升级,充其量只是功能优化,体验改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鸿蒙智行之前的系统迭代,诸如增加城区NCA功能、优化智能泊车等,都属于“锦上添花”式的体验型改进,并未触及核心安全层面的缺陷修正,自然无需启动召回程序。
这场本应聚焦产品安全问题的讨论,却逐渐变了味儿。 “小米是勇于认错的好孩子”,“友商有问题怎么不召回”,类似的言论甚嚣尘上,饭圈文化入侵汽车圈,简直是“大型迷惑行为现场”。这种“护犊子”式的辩护,模糊了焦点,转移了矛盾,将一场严肃的安全讨论,变成了无意义的品牌攻防战。
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表现,的确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但“挑战”二字,绝不是为安全隐患开脱的借口。
工信部新国标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吹响了更严格监管的号角。 场地试验、道路试验、文件检验,多层级验证方案环环相扣;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试验场景构建日益完善。
新规之下,车企们再想玩“先上车后补票”的把戏,恐怕是行不通了。 必须在产品设计、测试验证等环节,建立起更加严苛的安全标准,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人命关天,岂能儿戏?”汽车安全,容不得半点妥协。 某些车企,不要总想着靠营销手段“蒙混过关”,更不要把消费者当成“小白鼠”,用生命安全去换取市场份额。
希望所有车企都能真正敬畏安全,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与激情”,最终玩火自焚。 小米汽车已经开始亡羊补牢,通过OTA升级消除隐患。
鸿蒙智行则继续保持其“零召回”记录。 但是,这场关于汽车安全的讨论,远未结束。
消费者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车企的公关辞令,而是其对待问题的真实态度——是积极解决,还是遮遮掩掩?下次购车,你还会选择信任小米汽车吗?你认为车企应该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