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

最近汽车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SU7把30万级纯电轿车的“牌桌”给掀了。说真的,特斯拉Model 3这几年在这个价位几乎没遇到过像样的对手,直到小米带着SU7杀了进来。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过去一年纯电车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特斯拉靠着一次次官降,把不少对手逼得没了退路。但小米不按常理出牌,SU7起步价21.59万,顶配也才29.99万,关键是配置直接拉满,硬是把“手机厂造车”变成了“卷王现场”。

再加上新能源国补退坡后大家购车更理性,北京这类大城市又放宽了限牌指标,A级纯电渗透率都快到40%了,这块市场谁也不敢轻视。

先看大家最关心的尺寸。SU7车长4997毫米,宽1963毫米,轴距足足3000毫米,标准的中大型轿跑身段;而Model 3车长4720毫米,轴距2875毫米,光看数据就差了一个级别。反映到空间上,SU7后排腿部空间有105毫米,Model 3只有78毫米。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别小看这27毫米的差距,长途坐满四个人的时候,谁舒服谁知道。有人在评论区说“特斯拉挑战的是物理学,小米挑战的是营销学”,但车身大小这事儿可不是营销吹出来的,尺子量着实实在在。

动力对比更直接。SU7 Max版双电机能爆发出673马力,扭矩838牛米,零百加速只要2.78秒;Model 3高性能版是460马力,723牛米,零百3.3秒,数字摆这儿,SU7确实快半秒。

但我开了800公里后发现,体感差别更大:Model 3像突然打了肾上腺素,起步窜得猛,但后段加速劲儿就弱了;SU7的动力输出更线性,哪怕高速上再加速,依旧有劲儿。对家用车来说,续航焦虑才是真痛点。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小米说CLTC续航800公里,我实测从北京到济南来回655公里,全程开着空调跑120公里每小时,到地方表显还剩14%的电;换成我的Model 3,中途肯定得进服务区补一次电,这差距实实在在。

底盘表现算是“瑕不掩瑜”。SU7用上了空气弹簧加CDC,有三挡高度可调,每秒能自调1000次阻尼,过减速带就“咚”一声,车身一下就稳住了;Model 3的铝合金多连杆虽然够硬朗,但遇到国道上多补丁的路段,颠得人真心不舒服。

不过有一说一,Model 3的转向响应还是同级领先,方向盘两圈打满,入弯指向特别干脆;SU7转向虚位稍大,在街道掉头得多扭半圈,这确实有提升空间。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车机部分完全是不同路线。Model 3那块15英寸横屏跑的是自研芯片,虽然FSD Beta在国外很厉害,但国内因为法规限制只能阉割;SU7配的是16.1英寸3K屏,搭着骁龙8295芯片,算力有30TOPS,语音响应能做到1.2秒内,还兼容CarPlay和华为HiCar。

最关键的是澎湃OS加小米全屋IoT互联,能把“冰箱开门温度同步到空调”这种科幻场景变成现实,这才叫本土化智能。就像评论里说的“小米不错,我选特斯拉”,其实反映的是需求不同:要极致自动驾驶选特斯拉,要全家都能用的智能生态选小米,路线不一样而已。

制造工艺也让我惊喜。用游标卡尺量缝隙,SU7翼子板和前门之间只有0.4到0.6毫米,Model 3同位置得有1.5到2.3毫米,特斯拉那种“银行卡能插进缝隙”的情况在SU7上基本看不到。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内饰材质更是肉眼可见的差距:SU7顶配用了Nappa真皮加翻毛皮,手按下去能陷进去;Model 3依旧是硬塑料加仿皮,环保是环保,但档次感确实一般。

不过得承认,充电网络是特斯拉的硬通货,国内有1700多个超充桩,小米目前主要靠国网和特来电,长途补能便利性上SU7短期内确实追不上,这点得算进购车成本里。

电池方面,SU7用了宁德时代CTB一体化封装,有磷酸铁锂94kWh和三元101kWh两种电池,电芯能量密度最高190Wh/kg;Model 3长续航版是78.4kWh。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冬季零下10℃我做过快充对比:特斯拉从15%充到80%只要28分钟,功率峰值250kW;SU7因为保护逻辑更保守,同样电量要充36分钟,峰值220kW。有人问“雷军说跟特斯拉还有五到十年差距,怎么看”,答案可能就在这——CTC结构更安全,但充电曲线确实还得再打磨。

OTA更新频率也拉开了差距。Model 3平均45天更新一次,经常改交互逻辑;SU7首月就推了两次补丁,新增了自定义氛围灯和哨兵模式中文播报。消费者要的是“买得起还能一直用新功能”,谁迭代更稳谁就能赢口碑。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价格才是压轴的。SU7 Pro版24.59万,带激光雷达、双腔空悬、8295芯片;Model 3长续航版26.19万,连电动尾门都没有。把同价位车型放一起比,Model 3简直像穿了2019款的“旧衣服”。性价比不是嘴上说说,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配置。就算跟更贵的宝马i3 eDrive 35L比,人家零百6.2秒,轴距2966毫米,车机还是老款iDrive 8,真没法跟SU7比。

当然SU7也有提升空间。风噪控制一般,高速11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A柱位置噪音有70分贝,Model 3因为带双层玻璃只有67分贝;另外动力踏板初段设定有点钝,新手在市区跟车容易点头。但说实在的,这些都不影响日常使用,真想完美可能得等后期小改款。

开了特斯拉,再开小米SU7,我才知道:这差距比想象的还大!-有驾

最后说说怎么选。如果你一年跑两万公里长途,高速爱劈弯,图充电方便不用动脑,Model 3依旧是稳妥的选择;但要是家里有老有小,想要更大空间和更丰富的智能场景,SU7的综合体验确实更舒服。它确实有缺点,但优点更突出,同级别里领先,性价比又高,值得认真考虑。

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半年,30万以内的纯电销冠会落到谁家?你更看好小米SU7还是特斯拉Model 3?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