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别轻信“零重力座椅”
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零重力座椅”的概念正在不断浮现。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提供这一看似先进的配置。实际上,早在过去的高档车型如老A8、考斯特和埃尔法等车上,就已出现了一种能够“躺平”的座椅。不过,近几年新能源车企们对“大沙发”配置的热情愈演愈烈,所以“零重力座椅”就成了新出现的高频词汇。更让人眩晕的是,某些厂家在宣传时热衷于夸大其舒适性,甚至放出豪言壮语,让你“睡一觉就到目的地”。
科学背后的误解
这一项技术最早出自于美国NASA,为了帮助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中找到最舒适的姿势,他们提出了所谓的“NBP姿势”。这项数据在后来被各行各业引为珍宝,特别是在按摩椅的制造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笑的是,NASA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由于人们的身高、体重、性别和生活习惯各异,NBP姿势并不具备普适性,最终决定放弃这一数据。然而,这项数据却在汽车行业中继续被套用,高层们似乎并未意识到其潜在的危害。
安全隐患的真相
2013年,日产天籁首次装备了零重力座椅。自2017年蔚来带头后,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效仿,李斌恐怕没想到这种配置竟然会在市场上如火如荼地发展。对于车企隐晦的背后问题,他们似乎并未充分考虑。汽车具备完善的乘客保护系统,诸如安全带和气囊等,但这整套系统是基于乘客在坐姿时来设计的,所以若在零重力座椅的躺平状态下,原有的保护就会失效,甚至可能导致更为严峻的后果。放眼看看碰撞测试的示范图,这正好展现了安全带在乘客坐姿时所能提供的保护。安全带会把乘客牢牢固定,遇到过量位移时,安全气囊会及时对其进行保护。
躺下的风险
摆在这里的问题是,当座椅躺倒,安全带的角度并不会跟着改变。如此一来,安全带对乘客的保护功能会由保护胸椎变成“勒紧脖子”。而在碰撞过程中,由于惯性,乘客又会向前冲,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碰撞。这也是为何在碰撞测试中,车企们始终保持座椅处于正常坐姿的原因,流行的零重力座椅却从未用于测试。车企并未在安全设计和测试方面投入足够重视,甚至连安全标准都不一致,这时候,一些车企却高喊着“睡一觉就到目的地”,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总结:安全第一,切勿盲从
对于车企来说,零重力座椅的广泛推广不过是为了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的营销策略,避免落入“你有我没有”的窘境。而消费者在购买时,听到的“场景化故事”实在是太美好,然而车企显然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知嘹汽车提醒大家,这种座椅尽管在停车休息时或许能带来一些舒适,毕竟在行驶中,允许乘客躺着的车型屈指可数,救护车和殡葬车可谓是最为典型的两类。人人都想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舒适不是唯一标准,安全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