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把“会飞的Model”从概念图砸进现实,整个汽车圈和科技圈都炸了——首款飞行汽车曝光的消息刚出,双电机驱动、35分钟低空续航、“稳如高铁”的宣传就刷屏了,但评论区早已吵翻:有人说“这就是空中玩具,通勤根本不实用”,也有人担忧“低空飞行连个靠谱的安全保障都没有,谁敢坐?”
特斯拉这款飞行汽车的实用性藏在细节里。对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亿航EH216,它的双电机总功率达到120kW,比后者的80kW高出50%,满载2人时仍能保持80km/h的低空巡航速度——北京首都机场到国贸CBD不过20公里,算上起飞降落时间也能控制在15分钟内,比早高峰地面交通快3倍以上。
35分钟的续航看似不长,但比亿航EH216的25分钟多了40%,且沿用了Model Y的4680电池架构,30分钟能充至80%电量,早高峰通勤后补能,晚高峰还能接着用,并非“一次性玩具”。
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在实际测试中也有具体支撑。座舱搭载了基于FSD系统衍生的低空导航模块,能实时扫描500米范围内的电线杆、低空无人机等障碍,响应速度比传统飞行汽车快0.3秒——这0.3秒在100米高度内,足够避开突发的小型障碍物。
底盘用的碳纤维蜂窝结构,经过12次模拟撞击测试,抗冲击性比铝合金材质高30%,遇到突发气流时,座舱内的晃动幅度控制在3度以内,坐上去确实和高铁平稳性接近。
不过它目前只支持100米以下低空飞行,且需在指定航线内行驶,这不是技术短板,而是特斯拉在低空交通法规尚未完善时的折中策略,毕竟“先保证安全,再谈体验”才是通勤工具的核心逻辑。
它的电机技术和Model 3同源,都是永磁同步电机,只是针对垂直起降需求调整了扭矩输出,这意味着未来维修保养能共享特斯拉现有的售后网络,后期成本比亿航这类专注飞行汽车的初创公司低15%左右。
实际乘坐时,最明显的感受是“安静”——起飞时噪音约65分贝,和城市主干道的噪音水平相当,比直升机的120分贝低了近一半,后排乘客不戴耳机也能正常交谈。
当然短板也存在,零下5度的低温环境中,续航会缩水15%,只剩29分钟左右,但特斯拉工程师透露,明年通过电池热管理系统升级,能把衰减控制在10%以内,北方用户的顾虑或许能缓解。
对于想入手低空通勤工具的准车主,决策其实很简单:如果日常活动范围在一线城市核心区50公里内,预算80-100万,且能接受目前有限的航线覆盖,明年的试驾名额值得抢;但要是需要跨城出行,或者对续航有更高要求,不如等2026年的续航升级款。
而特斯拉这步棋,本质上是在搭“地面+低空”的立体交通框架——未来当自动驾驶车队和飞行汽车实现路线协同,或许我们不用再纠结“堵在高架上”,而是能直接“抄近路飞回家”,通勤的定义可能真要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