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2025年头九个月盈利锐减一半,豪华信仰崩塌,用户对品牌认知逐渐淡化,技术创新和实际体验成为竞争新焦点
说实话,看了这个行业数据,我觉得挺扎心的。去年我还记得赛道上奔驰、宝马、奥迪被称为BBA,就像明星一样,光环罩得亮堂堂。现在呢?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去年这几家豪华品牌的利润算下来,差不多都在70亿欧元左右——我刚才翻了翻财报,今年到九月就变成了不到39亿(其实数字不算太大误差),几乎掉了一半。为什么?主要大头都在中国和美国市场,卖得不好。
特别中国,去年这块市场还能勉强支撑他们的豪华梦。今年看上去,头九个月,豪华车销量调整得厉害。中国市场的奥迪、奔驰优惠都超过三成,我估算,降价后某些车型的实际成交价直接逼近20万的档次——你说,这还能叫豪华吗?我和朋友聊天,他就说,你看我那邻居,平时买车就喜欢看品牌,觉得豪华就是身份象征。结果我问他,这车的钱进去车机、驾驶辅助这些配置能体现出亮点?他只说,品牌货真价实点。这不挺讽刺的吗?
我心里总在琢磨:我们这些汽车行业的内行都觉得,现在靠品牌口碑卖豪车,有点走不通了。早在去年,奥迪和奔驰就调节策略,用优惠拉销量。可问题是,不光价格变得像普通合资车了,价值感也在一点点被蚕食。
这让我想到,豪华车以前的唯一杀手锏,一直是身份象征。进口月份、排量、品牌历史——这些挂在嘴边的标签。可今天,这些对年轻人来说已经不那么吸引了。一个朋友,买了特斯拉Model 3后,他摇头说:我还是觉得买个奔驰好,毕竟品牌档次高点。我就反问:你觉得呢?他不也在意配置、多用自动驾驶那些东西?他一愣:其实我更关心车里的科技感,开着顺手,懂我的痛点。我觉得这就是个变化的信号。
我一直觉得,豪华品牌的高端感,是一段时间内的信用——但如今,消费者越来越像是用脚投票,决定你值不值得他花大钱。比如我相册里一张照片,是我翻了下笔记,记录了一车主的反馈:我用过奥迪A6,配置简单好用,价格合理,感受挺不错。他们其实已经开始在意实际体验。那种只看品牌不看配置的老思路,就像穿着名牌运动鞋,却发现鞋底破了,哪还值得炫耀。
而且,你会发现,豪华车的核心价值在变。过去人们买进口车,除了性能,更看中进口身份、怕被说土鳖。现在呢?用户更在意屏幕质量、多点自动驾驶辅助、智能座舱。这就像我开个长途,觉得车内的导航、语音助手必须聪明,不能卡壳。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一张比赛场景的合影。里面的车里,仪表盘大屏幕、座椅配有记忆、而且能够自动调节。那些细节,才决定了他的整体体验,也决定了他是不是愿意掏钱。你说,品牌的豪华身份还能压多久?我猜,没想到的,是技术+体验变得比名气更靠谱。
不光是自己感受到的变革。同事说过一句话:老一辈喜欢讲品牌历史,觉得品牌越悠久越值钱。但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看得更实在。他们喜欢新能源车,喜欢智能驾驶,喜欢用得顺手。从某个角度看,国产品牌崛起,变成了高端市场新宠。这方面我也有感觉。例如问界M7,既有华为的芯片加持,又有智能驾驶比例高得吓人,价格还真不贵——四十万以内就能入手。
如果把豪华定义变成技术+体验,那么这场逻辑替换其实挺简单:谁能给我用着顺手,哪个品牌就能继续存活。奔驰、宝马、奥迪也在尝试破局,比如奔驰联手Momenta做智能驾驶,宝马在阿里合作开大模型,奥迪搭载华为的系统,但试了几次,还是发现他们的旗舰还没真的做出王牌。
其实我替他们担心:风再吹,也不能靠拼价格和配置来长久。短期降价,确实能保住点销量,但根本上,豪华品牌要的是高端形象的维护。现在的标签,从进口、悠久、排量到智能、配置、体验,差不多都在变。
这个市场,早就没那么简单了。你问我,未来几年,豪华品牌还能保持光环吗?我不敢断定,但至少我知道,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实际硬实力。
哎,要不要买一辆新能源车?喜欢技术好点的,可能偏向国产。毕竟,华为的大模型,让我的车不想长时间坑在低端里。你觉得,消费者还会因品牌的豪华历史买单吗?还是会因为用着实在去选择?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