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

凌晨两点的上海临港,三期车间里没开灯。600台机械手在黑暗中干活,只有红外摄像头偶尔闪一下。每80秒,一台崭新的Model Y从传送带滑出来,车身3000个焊点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这场景多少有点科幻,但更魔幻的在后头——这条产线的零件,98%都是中国货。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有驾

去年拆过一台2025款Model Y,发现整车只剩3颗德州仪器的毫米波雷达和1颗英飞凌的芯片是进口的。其他的,从电池到座椅,从中控屏到玻璃,全在国内采购。听说他们搞了条“B链”,文档用中文加密,不接全球系统。这事细想挺有意思——美国车企把供应链交给中国工厂,中国工厂又防着美国总部。

后底板的变化更直接。以前72个冲压件焊1200个点,现在换成12000吨压铸机,700度铝液灌进去,180秒成型。重量轻了10公斤,刚性倒是提升14%。开起来能感觉到,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身更整,高速并线也稳当些。但这玩意儿有个麻烦——一旦撞了,整块底板得换。修理厂师傅跟我说,以前修个尾部剐蹭三五千搞定,现在光底板就要两万多。保险公司估损涨了12%,保费自然水涨船高。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有驾

刀片电池和4680圆柱混装这事,南京LG的产线去年10月就开始干了。两种电芯共用一套管理系统,软件自动识别。铁锂版续航够用,价格便宜;高镍版性能强劲,适合激进驾驶。坐垫因为电池变薄降了14毫米,头部空间多出两指,个子高的朋友或许会有感觉。听说这套方案让电池成本首次低于传统发动机,单车省下3500块。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有驾

方向盘也变了。新款Performance取消了机械转向柱,完全靠电机控制。方向盘和齿条之间没有物理连接,碰撞时侵入驾驶舱的距离从92毫米缩到55毫米。朋友问我“万一断电怎么办”,其实副驾脚下藏了个超级电容,够你把车靠边停稳。手感倒是轻了不少,低速挪车一根手指头就行,高速时又会自动加重。适应需要两三天,习惯了回不去。

夜里开车,4D毫米波雷达配合视觉系统,鬼探头场景下46米内能从100刹到0。比隔壁带激光雷达的宝马iX1短3米。这事有点反常识——不是硬件越贵越好,关键看算法怎么训练。当然,误触发率也降到了十万公里一次左右,不会再有那种突然急刹吓你一跳的情况。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有驾

9月重新上线的5年0息方案,首付7.99万,看着挺诱人。算过账,理论上单车贴息2万多,但有个小心思——你得开通9.9元的月度车联网,而且37个月内不能提前还款。实际利率大概1.8%,比银行消费贷低不少。这笔账怎么算划算,各人有各人的盘算。

超充站的在线率倒是实打实的高,全国1700座站,99.97%随时能用。去过几次服务区,基本没遇到坏桩。听说他们搞了套预测系统,桩每10秒传一次数据,提前72小时预判故障,备件在坏之前就快递到了。单桩日均充电10次,利用率比国网的桩高好几倍。充电五分钟、排队半小时的情况,这两年确实少了。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有驾

厂房顶上铺了20万片光伏板,年发电量够8万户居民用。去年夏天40度高温限电,周边几家合资厂减产20%,这边反而开足马力。配了80兆瓦时的储能柜,峰谷电价一倒腾,一年省出3200万电费。这套玩法,或许会成为制造业的标配。

最近又传出要搞Robotaxi共享。私家车接入车队,一天跑4小时能赚个百来块,听着不错。但平台抽成30%,还得订阅每月199美元的FSD。算下来三年回本六成,五年后电池衰减又得自掏腰包换。这买卖做不做,得看你对自动驾驶有多大信心。

《上海临港那座“黑暗工厂”,98%的零件来自中国供应商,80秒下线一台车,保险公司却开始头疼了》-有驾

说到底,这些变化不管是降本增效,还是技术迭代,最后总会传导到车主这一端。有人觉得性价比越来越高,有人担心维修成本失控。开了三年多,我的感受是——车确实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像一台大号手机。你永远不知道下次OTA会带来什么,或许是惊喜,或许是争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