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第一次做车,为什么这么多人敢买?我之前也纳闷过,尤其看到那些新品牌、初出茅庐的造车公司,居然成了爆款。始终觉得,光靠几句话宣传确实难以打动我,直到身边朋友提了辆新势力车,细细聊起来才发现了一些窍门。
这个行业变了。过去我们对新品牌的直觉是,靠山少,风险大,就像一破车就倒的偏见。但真正让我吃惊的是,现在的很多新品牌,核心部件都用的是市场验证过的供应商,比如电池用宁德时代、比亚迪,驱动电机和底盘关键部件也大多是跟传统供应链合作。这一套罩得住的供应链系统,把那些大厂一站式供货的方案搬到新品牌身上,就像组装积木一样,把硬件风险大大降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一下,如果一辆车的核心硬件可靠程度基准是,总体故障率控制在5%以内,那这些用的都是经过市场筛选的部件。对比以前自己买个车,不知道修理厂会不会告诉你,某个零件早该换了。这点上,新品牌的供应链调查和审核,还是相当扎实的。
但光有靠谱的硬件,还不够。配置堆得满满的,才让人觉得值。去年,我一个朋友新买的小型SUV,居然标配座椅通风,电池容量也达到了60kWh左右,比同价位的传统车型多了不少电池容量,那意味着续航、空间、动力都更有底气。而且,智驾辅助也不差,用的是华为的P7系统,反应快,指哪打哪,不用担心多了个空气悬挂就成摆设。
在我印象中,传统车企因为套路惯了,配置起码也得加价才安排到位。可是新品牌,比如那朋友的这款车,直接把高阶配置都纳入基本包。他们卖产品时,强调全系标配,说白了就是靠配置拼销量。除了座椅通风,还有大尺寸屏幕、无钥匙进入、自动泊车,等等。你知道么?在同价位,很多传统品牌车型,硬件都还在摸索阶段。比拼配置,就像你在比拼跑车的价格,但实际用着就差一截。
但是,别以为都是完美的。这个行业太快了,新品牌很多也在摸索中。就像我朋友开的那辆新车,刚买来半年,偶尔屏幕会卡,系统重启几次,见怪不怪。有人跟我说多新鲜啊,未来不也是会这样。也没觉得特别失望,毕竟这车和旧车比,硬件更先进,售后反应也快。
说到售后,能赢消费者心的套路很简单——终身质保、免费充电、车联网免费升级。确实有不少新生品牌,投入巨大,把这些卖点摆出来,意思很直白:没有后顾之忧。去年我有个朋友,买了个新品牌SUV,折腾个把月,售后态度特别好。朋友还说:这车买得就是心安,问题响早就给我修好。这让我意识到,消费者其实也在暗中算账。你说,好不好修、售后服务,真的比硬件还重要。
我记得之前在修理厂聊过,他们讲,车里那块电池,用过的几批不同品牌,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我心想,硬要说,新品牌用大品牌的核心比传统厂更靠谱也不是没可能。主要还是要看,供应链能否稳定供应、能否快速响应。良好的售后政策也是硬核保障,毕竟谁都不想买了车,半年就卡壳。
也不是说所有新品牌都那么优。很多几年前的新标杆车,刚出来时也曾被吐槽配置不够用、硬件不够老练。但时至今日,这点差异逐渐缩小,消费者开始认了这个硬核供应链+优质配置的套路。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买车的时候,怎么会变得越来越挑剔?其实就是在看供应链+看配置这几块。
对了,我还摸了一下市场,觉得一辆合格的新锐车,造价其实不高。粗算每公里成本,电池和硬件的折旧、维修费,算下来大概在0.3元左右/公里,和传统车差不多,但保值率可能更高,特别是那些配置出众、用料讲究的车。这个行业传言不少人买新品牌是赌一把,其实也未必。你认得出那些用料硬的比较硬核,心里都清楚。
买车的逻辑变了。不是盲目跟风新或豪,而是认供应链、认配置、认售后。甚至我觉得,这不怪消费者,怪就怪品牌崛起太快,硬件、供应链和服务体验都变成了核心竞争力。
还有点好奇,你们觉得,除了硬件靠得住和配置特别多之外,那个售后政策能做到多到什么程度,消费者还会继续吃这一套?我其实挺怀疑的,毕竟承诺总会有码头,最后修理还是得看那块芯片能不能及时到位。你们会考虑买没有品牌溢价的车型吗?还是更喜欢有品牌力的车?
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大概就是在供应链+配置+售后这三块找到平衡点吧。然后,一切都要落到实处,光说不练,再好的承诺也只剩下噱头。是不是觉得,下一次买车,得多留个心眼,看看这品牌到底撑得住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