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瞧,大众也用我的。这话搁两年前谁敢信?那会儿小鹏还在为销量发愁,大众作

何小鹏:瞧,大众也用我的。这话搁两年前谁敢信?那会儿小鹏还在为销量发愁,大众作为百年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怎么突然就被小鹏“技术反哺”了?

最近大众集团和何小鹏互动频繁,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双方在智能电动车领域谈成了合作。具体咋合作?简单说就是大众出钱出制造能力,小鹏掏出压箱底的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联合开发新车型。这事儿一传出来,圈里人都在琢磨:大众为啥选小鹏,不选现在更火的华为?

何小鹏:瞧,大众也用我的。这话搁两年前谁敢信?那会儿小鹏还在为销量发愁,大众作-有驾

有人说大众是急了。这几年新能源车市场卷得厉害,大众虽然也在推ID系列,但智能座舱被吐槽像老年机,辅助驾驶跟国内新势力比更是差着辈儿。消费者用脚投票,去年大众在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连前三都没挤进去。这时候要补智能短板,自己从头研发?太慢了。从零搭团队、做测试、调算法,没个三五年见不了成果,市场可不等你。所以大众选了“拿来主义”,直接用现成的技术方案。

那为啥是20万级的小鹏,不是和BBA都合作过的华为?这里头有门道。华为现在主推的HI模式(Huawei Inside),是把全栈智能方案打包卖给车企,从芯片到算法再到传感器,技术是强,但费用也高。有行业人士算过账,用华为这套,单辆车成本可能要多摊两三万。大众的主力车型卖多少钱?朗逸、帕萨特这些燃油车主力在10-20万,新能源车ID.3、ID.4也集中在15-25万区间。要是装华为的系统,车价得往上提,可能就超出目标用户的接受范围了。

小鹏这边呢?人家主打的就是智能化,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800V高压平台这些技术,放在20万级车里属于降维打击。更关键的是,小鹏的方案成本控制得好。之前小鹏G6卖20万出头,配置比同价位竞品高一大截,说明他们在硬件整合和软件算法上有压缩成本的办法。大众选小鹏,相当于用更划算的价格,补上了自己的智能短板。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这次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授权,而是双方成立联合项目组。小鹏的工程师直接参与研发,大众的生产标准和品控体系也能保证落地质量。这种“技术方+制造方”的模式,比单纯买方案更稳当。就像你想开家奶茶店,是直接加盟成熟品牌(用华为模式),还是找个配方师傅一起开(用小鹏模式)?前者省事但成本高,后者得磨合但更灵活。

有人担心,小鹏把核心技术输出给大众,会不会被“偷师”?其实不用太慌。一来智能电动车技术迭代快,今天领先的功能,半年后可能就被超越了;二来大众就算学,也得有自己的调整,毕竟用户习惯、品牌调性不一样。更现实的是,小鹏现在缺的是规模和制造经验,大众缺的是智能技术,双方算是各取所需。

从行业看,这事儿释放了个信号:中国新能源车企不再是“技术跟随者”,开始反向输出了。以前我们总说特斯拉、丰田怎么影响中国市场,现在轮到我们教传统巨头玩智能了。大众这步棋走得务实,小鹏也能借着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说不定还能反过来优化自己的技术。

说到底,商业合作哪有那么多情怀,合适最重要。大众要速度、要成本、要匹配现有产品线,小鹏刚好能满足。至于华为,技术是好技术,但得看车企兜里的钱和想要的定位。这就像找对象,不是条件最好的就最合适,三观合、处得来才是关键。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资料参考:大众集团与小鹏合作相关公告、行业媒体《汽车之家》《每日经济新闻》对双方技术方案及成本的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