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初小米SU7刚亮相那会儿,我朋友圈都炸了。谁能想到一个做手机的公司,一上来就把20万+的纯电轿跑市场搅得底朝天?“上头”这个词用在它身上真不为过,订单蹭蹭往上涨,试驾排队排到一个月后。可就在大家以为这车要一路“支棱起来”成为“国民神车”的时候,上市才一年多,居然迎来了第二次召回。这消息一出,不少潜在车主心里咯噔一下:这不会是“车界网红”翻车了吧?
雷军很快发了条微博,语气挺诚恳:“车主朋友们仔细看看。”话不多,但意思到了——别慌,问题不大,我们认真处理。可消费者心里难免打鼓:再好的设计,再炫的配置,安全和质量才是底线。今天咱就抛开滤镜,从一个老车评人的角度,也作为一个可能掏钱买车的普通人,聊聊这台让人又爱又疑的小米SU7,到底值不值得冲。
先说外观,小米SU7是真的“出片利器”。溜背造型、无框车门、细长的LED灯带,晚上一亮,妥妥的“灯厂”水准。风阻系数做到0.195,这数据在量产车里顶呱呱,不光省电,高速还稳。但你别光顾着拍照发朋友圈,无框车门虽然帅,但高速风噪比普通车门明显,尤其120km/h以上,胎噪和风噪一起上,安静感打点折扣。而且这车为了低趴造型,底盘偏低,过减速带得小心翼翼,不然“咔”一声,心疼。
坐进车内,扑面而来的是“手机搬进车里”的既视感。15.6英寸中控屏+7.1英寸翻转仪表,UI设计简洁,操作逻辑跟MIUI一脉相承,米粉上手毫无压力。车机反应快,语音助手小爱同学响应也挺灵敏。但问题来了——车机太“手机思维”了。比如导航突然弹个广告推送,或者OTA升级半夜自动开始,搞得车没法用,这体验就有点“劝退”。再者,内饰用料看着高级,可实际触感跟Model 3比,塑料感还是重了点,细节做工也有提升空间。
动力方面,小米SU7双电机版百公里加速2.78秒,这数据直接把保时捷Taycan都甩身后了。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上桌第一个动筷”,心脏都快跳出来。日常通勤用单电机版也够用,百公里加速5.28秒,红绿灯起步基本没对手。但猛加速爽归爽,能耗也跟着“油老虎”式飙升,官方CLTC续航715km,实际跑高速打个七八折是常态。加上小米超充桩还没完全铺开,补能便利性比不上蔚来和特斯拉,这点得掂量。
智能化是小米的强项,SU7标配L2级辅助驾驶,高速NOA也能用。我试过几次,变道果断,跟车距离控制得当,比某些新势力更“老练”。但城市NOA还在测试阶段,复杂路口还是得自己来。有个小细节挺贴心:自动泊车识别车位准,连斜着的小角落都能停进去,新手司机福音。不过系统偶尔会“抽风”,比如误识别隔离带为可变道区域,吓得你赶紧接管。这说明算法还得打磨,不能完全依赖。
说到安全,这次召回主要涉及前悬下摆臂和制动软管问题,虽然官方说是“预防性召回”,但连续两次,难免让人心头一紧。一辆车可以不完美,但不能让人对它的基础可靠性产生怀疑。相比之下,同价位的比亚迪汉EV,三电技术成熟,销量大,小毛病少,车主口碑稳;特斯拉Model 3虽然内饰简陋,但Autopilot算法久经考验,安全性数据亮眼;极氪007设计新颖,操控扎实,底盘调校更有“驾驶玩具”的味道。这几款车,一个比一个难缠,小米想突围,光靠“雷军光环”可不够。
养车成本这块,小米目前没公布详细的保养套餐,但电动车结构简单,理论上比油车省心。不过一旦出保后换个电池模组或者电机,费用可不是小数目。现在新能源车价格战打得“天塌了”,很多车型“跌冒烟了”,老车主“气的蹦起来”,小米SU7能不能守住价格体系,也是一大考验。
回过头看,小米SU7确实让市场看到了“后来者”的野心和实力。它有让人一眼心动的设计,有接近“真香”的性能,也有生态互联的独特优势。但它也暴露了新玩家在供应链管理、品控经验上的短板。雷军说“车主朋友们仔细看看”,这话没错,但消费者更希望看到的是:问题不回避,改进不拖延,服务不打折。
所以,这台车到底能不能买?我觉得,如果你是科技发烧友,追求新鲜感,愿意为设计和性能买单,也能接受它可能的小瑕疵,那它绝对“上头”。但如果你更看重省心耐用、保值率和长期口碑,或许还得再等等,看看后续质量表现。
这样的小米SU7,你会考虑入手吗?你喜欢它的极致性能,还是担心它的品控隐患?如果是你,面对SU7、Model 3、汉EV和极氪007,你会怎么选?评论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