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下的汽车圈,真是热闹得很。老牌巨头忙着怎么保住阵脚,新兴力量则在亏损线边儿苦苦挣扎。有的品牌甚至提前投入百亿,结果还没正式量产就告吹了。不过,尽管如此,今年还是有不少新面孔硬是挤了进去。
吉祥航空搞起了吉祥汽车,超威电池也投了昇麒汽车,连专门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科技都想搞个超豪华电动车,还跑到德国去挑工厂地址呢。
不少人想不明白:造车到底有啥吸引人的地方?难不成不担心亏钱?
想搞懂这个事情,得先清楚造车到底有多“费钱”。咱们算算一辆车从头到尾的成本账目,就能明白为什么说“没300亿别来捣鼓”。
第一步是研发,这是最基础的投入。不同定位的品牌花钱差距很大:
蔚来走的是高端路线,早期还搞换电技术,第一完整财年就花了14.65亿在研发上。而零跑则强调性价比,靠控制成本,加上大华股份的帮助,2019年研发投入只有3.58亿。
就算按最保守的说法,一款车从开始设计到能量产,光是三年的研发期,起码得投入20亿左右才行。
研发一结束,得再想办法把车造出来。要知道,大部分新品牌没有自己的生产许可证,得借助代工厂的帮衬才能把产品搞出来。
就像蔚来在2018年给代工厂投了2.2亿,专门弄了个专属的生产线和配套设施,才搞出一条年产能10万辆的生产线。
不过,这还只是个开端,真正花大钱的是零部件。据零跑的财报显示,原材料的成本占总成本的九成多,一旦销量提升,资金压力就立马变得紧张起来。
更让人郁闷的是,单有钱和生产线可不一定就能推出量产车。之前被称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拜腾,筹了84亿,结果因为管理混乱、资金乱花,到量产前就垮了。
奇点汽车一共筹了170亿,可自建工厂还没真正落成,资金链就搞断了。要是真的运气不错,能实现量产,可接下来还得花不少钱搞销售和推广,真是够头疼的。
销售方式有直营、经销和混合三种,直营最费钱,一家店一年的运营花费大概在400到500万左右。
就算选择经销这种办法,50家门店再加上50个售后中心,起步阶段的投入也不小呀。
营销方面可得舍不得花啊,搞个面向200家媒体的发布会,光场地和宣传就得花个500到1000万,再加上广告投放、车展安排、车主互动,一个车的广告宣传费用至少也得得个5000万,甚至还可能冲到2个亿呢。
研发、生产加上销售的总投入,要不到50亿根本就搞不了第一台车送到消费者手中。
可这不过是“刚刚起步”。想维持下去,得不停地投入:研发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门店要逐步扩大,工厂也得升级改造。
借鉴理想和零跑的路线,撑到上市之前,累计融资总额差不多得超过100亿。
而且说白了,上市不一定就意味着稳当,得把亏损扭转成平衡才算是“真正在活着”。理想和零跑用了两年时间才追上这点,蔚来和小鹏到现在还在亏着呢。
在这段时间里,员工数直接蹿升,理想在2020年还只有四千多个人,到了2022年实现盈利时,员工已经接近两万人,薪酬总额也从十亿涨到六十六亿。
研发经费也跟着翻了几番,理想在2020到2022年,研发投入从11亿飙升到67亿,而零跑在2022到2024年,研发费从14亿增到29亿。
产能紧张得不得不再建工厂,估计又得投入30亿左右,还得把门店规模扩大到300到700家,售后服务点大概也得扩到400家左右。
照这样算来,理想公司在扭亏之前一共投入了超过400亿,零跑则花了大约220亿,两家合计融资总额都超过了300亿。
这就解释了,近两年来新加入的队伍里,只有投了1000亿的小米还能撑到现在,那些只说着“砸几十亿”的,根本就搅不起风浪。
也有新面孔不打算硬拼正面,偏爱超级跑车、MPV或者物流车这些比较冷门的市场,玩起了“游击战”。
就像追觅科技打算推出跟布加迪威龙相媲美的超豪华电动跑车,他们就是想绕开那些激烈的主流市场竞争。
里面也有点浑水摸鱼的事,就像六年前的赛麟汽车那样,他们在鸟巢开了场挺高调的发布会,宣称要帮人实现超跑梦,结果不到一年就花掉了57亿,董事长带着钱跑到美国去了,留下被法院拍卖的工厂和一堆“老头乐”的库存,把造车变成了段笑话。
其实不管是半导体行业还是汽车行业,这个道理差不了多少:要想在激烈的角逐中站稳脚跟,要么靠像台积电那样的核心技术,要么就得像造车那样,拥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撑到赚到钱。
结语:
现在敢走进这个行业的新人,要么带着跨界的资源,比如吉祥航空的背景或者超威的电池技术,要么就押注那些冷门领域,觉得有机会突破。
不管选择哪个路子,300亿的入场门槛都离不开,想扛过去还得看后面技术怎么升级、成本怎么把控,才能真能坚持下来。
反正这个行业再激烈,也只是给那些有准备、 真有实力的玩家留了点空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