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杭州的王女士遇上了一件烦心事,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正好戳中了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时的痛点。
王女士等了快半年的小米SU7,满心欢喜地准备去提车,结果车还没摸到,心里先凉了半截。
这事儿在网上传开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大家都在想,一个这么火爆的新车,一个大家这么信任的品牌,在交车的最后一步,怎么就让消费者这么不舒服呢?
事情得从头说起。
王女士跟很多年轻人一样,对小米这个品牌有着天然的好感,尤其是小米汽车发布以来,雷军先生亲自上阵,那种热情和诚意打动了很多人。
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自己都说,当时连试驾都没去,就是冲着对雷总的这份信任,直接就下了订单,交了五千块钱定金。
她订的是一辆小米SU7 Pro,总价二十五万出头,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从三月份下定,到八月初付清尾款,这小半年的等待,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
终于,到了约定好的提车日子,8月9号。
可就在提车前一天晚上,王女士接到了小米交付中心打来的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她订的这辆车,前挡风玻璃上可能有一个小瑕疵,非常小,大概0.13厘米。
当时王女士心也挺大的,想着可能就是生产或者运输过程中留下的一点小印记,比如一个小气泡或者一点灰尘,只要不影响开车,不影响安全,那就算了。
毕竟等了这么久,谁不想早点开上新车呢?
可第二天到了交付中心,王女士亲眼看到那个所谓的“小瑕疵”时,心里的那点宽容立马就没了。
那个小点点,不偏不倚,正好在主驾驶座位的正前方。
更关键的是,它不是在玻璃表面,而是在玻璃的内部。
王女士用手去摸,玻璃外面是光滑的,但从车里面一摸,能明显感觉到一个凹凸不平的坑。
工作人员解释说,可能是运输途中师傅不小心磕碰到的。
这就不是小气泡、小灰尘那么简单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损伤。
这下问题就来了。
王女士的担心主要有两点,这两点,我想换成任何一个买新车的消费者,都会有同样的想法。
第一,就是安全问题。
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可不是家里窗户上的普通玻璃,它是特制的安全玻璃,通常是双层夹胶的,本身就是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对车辆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现在玻璃内部有了一个破损点,这就成了一个安全隐患。
咱们都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夏天太阳一晒,车里温度那么高,或者冬天内外温差一大,这个受损点就可能成为一个应力集中点,万一再在高速上被小石子崩一下,很有可能就从这个点开始,整块玻璃裂开,那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工作人员说双层玻璃不要紧,但这种话对于一个每天要开着这辆车上路的司机来说,是很难让人完全放心的。
第二,就是心理感受的问题。
王女士说了一句特别实在的话:“我买的一辆新车,我还没上手,碰都没碰它就是坏的,那心里也不舒服。”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消费者的心声。
我们花几十万买一辆新车,买的是一个“全新”的商品,这个“新”字,不仅仅意味着它没被别人用过,更意味着它应该是完美无瑕的。
这就好比我们去商场买一件新衣服,结果发现上面有个洞,哪怕店家说给你缝补好再打个折,你心里能痛快吗?
肯定不痛快。
这辆车,王女士还没开出交付中心的大门,就已经有了“伤”,这让她怎么接受?
所以,当交付中心提出几个解决方案,比如免费更换一块前挡风玻璃,再延长一些质保时间,或者直接补偿一些钱或积分时,王女士都拒绝了。
她的要求很明确,也很合理:我不要修补过的车,我也不要带瑕疵的车,我就要一辆完好无损的新车。
事情到这里,门店的态度还算不错,他们同意了王女士换一辆新车的要求。
按理说,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
但接下来,双方的矛盾焦点,从车辆的瑕疵,转移到了解决问题的流程上,而这个流程,恰恰让王女士 cảm thấy了更大的不安。
门店提出了一个条件:王女士必须先在小米汽车的手机APP上,把这辆有问题的车进行“解绑”操作。
解绑之后,他们才能在系统里为她重新匹配和排产一辆新车。
这个要求,从小米公司的内部管理和系统流程上来看,或许是合理的。
一套系统,一个订单对应一个车架号,现在这个车架号已经和王女士的账户绑定了,要换车,就得先把这个绑定关系解除,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在技术层面,可能是一个标准流程。
但是,站在王女士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这个要求就显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有点像个“坑”。
王女士的顾虑是什么呢?
她想得很明白。
首先,这辆有瑕疵的车,以及APP上的绑定信息,是她和小米之间这笔交易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一旦她点了“解绑”,就意味着她从法律意义上和这辆车脱离了关系。
手里没了物证,APP里没了记录,剩下的就只有门店的口头承诺了。
万一对方不认账,或者拖延,她连维权的凭据都少了一大块。
其次,小米SU7现在有多难等,大家心里都有数。
订单排得满满的,现在重新排队,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王女士担心,她一旦解绑,自己就从一个“等待处理瑕疵车的特殊客户”,变成了一个“等待排产的普通新客户”,那这个等待时间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她等了快半年,不能再这么没谱地等下去了。
而且,她买这辆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特别喜欢,再有十几天孩子就要去外地上大学了,她本想在孩子走之前把车提了,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所以,时间对她来说也很宝贵,她希望最多不超过15天就能拿到新车。
基于这些担忧,王女士向门店提出了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要求:我可以配合你解绑,但你必须给我出具一份书面的情况说明。
这份说明里要写清楚,为什么让我解绑,解绑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解绑之后小米方面将如何处理,新车大概什么时候能交付。
白纸黑字写下来,双方都有个凭证,这样她才能放心。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要求,却被拒绝了。
无论是门店还是小米的线上客服,都表示无法提供这样一份带有明确交付日期的书面承诺。
他们说,所有的沟通记录都在交付群里,但就是不能单独出具一份正式的文件。
这就让整个事情陷入了僵局。
王女士觉得,小米方面没有诚意,让她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放弃自己唯一的凭证。
而小米方面,则可能是受限于内部僵化的流程,无法为一个客户打破常规。
最终,这次本该皆大欢喜的提车经历,变成了一场令人疲惫的拉锯战。
王女士表示,如果协商不成,她甚至做好了放弃五千块定金,只希望能把二十多万的尾款拿回来的最坏打算。
这件事情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当一个大企业的标准化流程,与一个消费者的个体安全感发生冲突时,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消费者最初的那份“冲着你来”的信任,非常宝贵,但也非常脆弱。
它经不起这种在细节处的推诿和僵硬。
如何用更人性化、更有温度的方式去处理售后问题,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真诚的歉意和可靠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是所有快速发展的品牌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