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日产,看清关键,为中国造车,才能走向全球

说到日产这个汽车品牌,咱们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就像我们身边一个熟悉的老朋友。

可能你家的第一台车,或者你邻居、亲戚家那台开了好多年还很省油耐用的车,就是一台日产。

四十不惑的日产,看清关键,为中国造车,才能走向全球-有驾

像轩逸、天籁、奇骏、逍客这些车型,曾经是多少中国家庭买车时的首选,它们凭借着可靠、省油、空间大这些实实在在的优点,赢得了超过一千九百万中国车主的信赖。

特别是轩逸这款车,有好些年都稳稳地坐在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头把交椅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国民家轿”。

然而,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发现,这几年的情况好像有点变了。

以前在马路上,日产车随处可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开始占据我们的视野,像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我们国家自己的品牌,一下子就火了起来。

这种变化来得特别快,快到让很多像日产这样的传统汽车大厂都感觉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就在2020年,东风日产一年的销量还能达到113万辆的顶峰,可从2022年开始,销量就开始往下走。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一半,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咱们的自主品牌抓住了这个机会,凭借着更懂中国消费者的智能配置、更吸引人的设计和更先进的电驱动技术,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给日产这些过去一直很风光的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很多人都在问,日产是不是不行了?

是不是也要像其他一些合资品牌一样,慢慢地被市场淘汰了?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刚刚在中国市场度过自己四十周岁生日的日产,用一场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和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四十不惑的日产,看清关键,为中国造车,才能走向全球-有驾

他们新上任的全球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特地从日本总部飞到杭州,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日产要想在全球重新振兴,转型的关键就在中国。

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它背后是日产整个战略思路的彻底转变。

说白了就是,日产终于想明白了,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需要它们把国外成熟产品拿过来卖的地方了。

现在的中国,无论是在技术发展的速度上,还是在消费者需求的复杂程度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正在为全球的汽车行业树立新的标准。

所以,日产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由全球总部来决定造什么样的车,然后拿到中国来卖。

恰恰相反,他们必须反过来,先搞清楚中国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车,然后专门为中国市场来设计和开发产品,甚至,要把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的经验和产品,再推广到全世界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产首先做的就是“放权”。

日产中国区的负责人马智欣在活动上坦言,现在他们的中国团队,在产品该如何定义、开发节奏要多快、供应链要怎么整合、价格要怎么定、市场要怎么打这些核心问题上,都有了比以往大得多的自主权。

这就好比以前打仗,前线的将军每一步都得听后方总部的命令,现在总部直接告诉将军:“战场你最熟悉,你来全权指挥,我们给你最大的支持!”这种信任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比如今年四月份上市的东风日产探陆N7,就是一款充分听取了中国团队意见的车型,上市短短几个月就卖出了三万多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也算是为日产的这次转型开了个好头。

当然,这还只是个开始。

在四十周年的庆典上,日产更是亮出了几件“压箱底的宝贝”。

四十不惑的日产,看清关键,为中国造车,才能走向全球-有驾

一个是天籁·鸿蒙座舱版。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天籁作为一款经典的日系燃油轿车,竟然成为了全球第一款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燃油车。

这不仅仅是换个车机屏幕那么简单,它代表着日产这样一家国际巨头,愿意放下身段,主动融入中国最领先的科技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以后的日产车主,可以享受到和华为手机、手表等设备无缝连接的智能体验,这正是当下中国年轻消费者最看重的东西。

另一件大事,是日产发布了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的插电混动市场,基本上被比亚迪的DM-i等技术牢牢占据着。

日产现在推出自己的插混技术,虽然晚了一点,但总算是跟上了市场的节奏,直接进入了竞争最激烈的赛道。

这表明日产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如果只有纯电动和燃油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这样的技术,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更让人感到振奋的是,日产还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他们把日产全球的LCV,也就是轻型商用车的研发中心,正式设立在了郑州日产。

并且,还展示了一款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研发、未来要面向全球市场销售的皮卡车型Frontier Pro。

这个举动的意义非常深远。

四十不惑的日产,看清关键,为中国造车,才能走向全球-有驾

过去我们常说“市场换技术”,是用我们的市场来吸引外资,学习他们的技术。

而现在,情况已经反过来了,变成了“中国研发,定义全球”。

我们的本土研发团队,已经有能力为一家世界级的汽车公司来制定全球产品的标准。

这背后,是东风日产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一百亿元人民币,把研发团队的规模扩大到四千人以上的巨大决心。

为了让车子更有竞争力,日产甚至开始改革自己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了解日本企业的人可能知道,他们很讲究一个叫“经连会”的体系,就是汽车厂和一批固定的零部件供应商长期合作,形成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

这种模式在过去保证了质量和稳定,但在今天这个追求快速反应和成本控制的时代,就显得有些僵化了。

现在,日产明确表示,要打破这个圈子,主动吸收中国本土零部件厂商的技术和经验,甚至会大量采购中国生产的零部件。

原因很简单,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国的零部件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因为生产规模巨大,成本也低得多。

这样做,既能让日产的车子价格更亲民、技术更新潮,也实实在在地带动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汽车产业链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所以,日产的这个“四十不惑”,不是在回首过去的辉煌中感到迷茫,而是在看清了未来的方向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

它终于明白,今天的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中心和风向标。

想要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先在中国这个最“卷”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并且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这场“为中国造车,再从中国走向全球”的新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