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的生产线只开一班,工人月休十几天,停车场堆满未提车辆时,官方解释的‘供应链波动’和‘电池测试严格’显得苍白无力。真相是,定价32万多的纯电旗舰i8,正尴尬地卡在特斯拉Model Y和蔚来乐道L90的夹击中,后者车价仅十六万起。更讽刺的是,自家兄弟i6以低价卷走一半潜在客户,演变成‘内部互搏’。销售坦言:‘连我们自己都要培训两天才敢卖i8。’李想沉默的背后,是战略冒进、定价失焦和预期失控的三重夹击。这场困局提醒我们:成功过的路径,未必能通往新赛道的终点。市场永远奖励清醒,惩罚傲慢——当红利退去,你是否也曾在规则骤变时,面临‘坚持旧法’与‘从头学起’的抉择?
主持人:我们这期节目将围绕理想汽车的纯电转型困局展开,年初李想信心满满立下军令状,结果几个月过去,交付量卡在五千多台纹丝不动,工厂却在晒太阳,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嘉宾:对,你刚说交付量上不去,但工厂又不加班,这确实反常识。理想官方解释是供应链波动、台风影响,还有电池测试特别严格,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但你细想,哪有这么巧全撞一块儿?
主持人:是,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些理由乍一听挺站得住脚,可媒体都去工厂实地看了,生产线只开一班,工人一个月能歇十几天,停车场几百辆车没人提,这说明生产压根没拉满,对吧?那问题就来了,到底是没车可交,还是根本没人要?
嘉宾:这就得回到i8这款车本身了。你想想,32万多的起售价,正好卡在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和蔚来乐道L90中间,可乐道L90还能租电池,车价直接干到十六万多,这差距太大了,你说消费者怎么选?
主持人:打个比方,就像你去吃饭,一家店招牌菜卖三百二,另一家同口味的才一百六,还送汤,你会选哪个?理想想靠‘5C超充、空间大、更安静’劝你多掏十六万,可老百姓算账可精着呢,是不是?
嘉宾:没错,而且更尴尬的是,理想自己出了个‘价格屠夫’——i6。你刚说i8卖32万,i6五座版便宜七八万,配置差不了太多,销售自己都说,一半想买i8的客户最后都转单i6了,这不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主持人:等一下,你是不是想说,i6虽然救了订单,却把i8架在火上烤?本来i8想走高端纯电路线,结果自家兄弟一降价,直接把它变成‘不划算’的那一个,这战略上是不是有点乱?
嘉宾:对,而且更麻烦的是,增程车那边也在被自己人蚕食。以前理想靠增程解决里程焦虑,现在充电桩越来越多,大家不那么怕没电了,增程优势在缩水。结果销售反而劝客户买纯电i6,说充电更省钱,这不等于左手打右手?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理想现在两头难。纯电这边i8卖不动,i6订单爆了又交不出来;增程那边市场在萎缩,还被自家纯电抢客户。那你说,根子到底出在哪儿?是产能真跟不上,还是市场根本不买账?
嘉宾:我觉得吧,产能问题可能只是表象。你想想,常州本地30%的零件配套,江苏省内50%,长三角80%,这供应链布局多扎实。再说车企备货都提前半年预测,i8都上市三个月了,还说零件跟不上,这理由站不住脚,至少得打个问号。
主持人:那你刚说供应链没问题,那为啥工厂不加班?是不是订单其实没那么多?可官方又说还有上万个大定没消化,这数据对不上啊。我有点糊涂了,你是说他们在‘画饼’吗?
嘉宾:实话讲,不一定是在骗人,但至少是预期管理出了问题。李想年初说要‘保五争三’,纯电月销冲两万,这话放出去,市场就盯着你了。结果i8交付卡在五千七,上不去,下不来,你说这脸打得疼不疼?
主持人:说白了,这就是‘成功者的诅咒’。以前靠增程车‘冰箱彩电大沙发’打天下,现在换到纯电赛道,还以为这套能复制,结果发现对手都升级了,你还在原地涨价,消费者当然不买账。是不是?
嘉宾:对,而且你看乐道L90,上市第一个月就破万,蔚来ES8十月也交付过万,理想i8呢?连自家L7都比不过。有销售培训人员说,连他们自己都得花两天封闭培训才敢卖i8,你指望普通客户花多少时间去理解?这说明产品力没形成共识。
主持人:嗯,我改一下说法,可能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性价比没打透。消费者要的不是‘你觉得自己多牛’,而是‘我为什么要多掏这六万块’。理想没把这笔账算清楚,光靠品牌惯性冲,结果就被市场反手教育了。
嘉宾:而且别忘了,李想本人微博都半个多月没更新了,这在以前可太反常了。以前他可是天天发长文、立Flag,现在沉默了,是不是也在反思?
主持人:这让我想到个比喻——就像一个优等生,以前考试随便考都能拿第一,结果换了新试卷,题型全变了,突然发现不会做了。是继续用老方法硬啃,还是承认自己得重新学?这对理想和李想,都是个考验。
嘉宾:是,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现在不是在补考,而是在直播考试。每一份交付数据都是公开成绩单,你说压力大不大?消费者、媒体、投资人全在盯着,错一步就被放大。
主持人:所以呢,咱们捋一下。理想现在的问题,表面看是产能不足,实际上是产品定位混乱、战略节奏失调,再加上市场预期拉太高,结果一碰现实,啪就摔下来了。对吧?
嘉宾:简单讲,就是三重夹击:i8定价尴尬,上不去下不来;i6虽然火,但抢了自家饭碗;增程基本盘又被纯电反噬。他们想两头通吃,结果两头都卡住了。
主持人:那你刚说这么多问题,有没有可能破局?比如降价?可一降价,之前买i8的车主不就炸了?不降,i8继续卡着,怎么办?
嘉宾:说实话,除非给i8一个让人没法拒绝的价格,否则很难翻身。可现在i6都这么卷了,i8再降,不等于自己彻底否定自己?这就像你刚卖完房,隔壁小区突然降价百分之二十,你心里能舒服?
主持人:所以现在就是个死循环。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推i6也不是,不推也不是。理想像是站在十字路口,每条路都写着‘前方施工’。这感觉,你有没有过?
嘉宾:有啊,就像你工作里想搞个新项目,资源没配齐,领导还天天问进度,你只能一边拖一边编理由。理想现在就像这个打工人,活没干完,话又收不回来,只能硬撑。
主持人:但问题是,企业不是一个人,它得对几万员工、几十万车主、上百万投资者负责。李想再能立Flag,最后还得靠车说话。你说是不是?
嘉宾:对,归根到底,产品才是硬道理。消费者不看你说什么,只看你交出什么。现在理想最缺的,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把车造出来,把承诺兑现。
主持人:所以总结一下,理想这波困局,核心就是:战略冒进、定价失焦、内部互搏、预期失控。听起来像不像一场‘成长的阵痛’?但问题是,市场不会等你长大。
嘉宾:没错,而且这场阵痛来得特别猛。以前靠增程吃红利,现在红利退了,新本事又没练出来,就被晾在那儿了。这就像你靠补习班拿高分,高考发现题型全变,补习班那套不管用了。
主持人:那你说,理想还有机会吗?我觉得有,但前提是得低头认错,别再想着‘保五争三’了,先把i8的定位理清楚,要么狠心降价,要么重新定义卖点,不然就这么耗着,只会越来越被动。
嘉宾:而且更重要的是,得把工厂的机器开起来,让工人忙起来,让客户早点提到车。不然i6的订单也得凉,那可真是雪崩了。
主持人:是,我确认一下,你的意思是,现在最急的不是画新饼,而是把锅里的饭先煮熟?别一边喊着月销两万,一边让客户在App上刷交付进度刷到心凉。
嘉宾:对,一句话,少点‘网红气’,多点‘工程师精神’。多做少说,把事儿办成了,口碑自然回来。消费者其实挺宽容的,只要你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他们愿意再给一次机会。
主持人:所以呢,理想这事儿,不只是个商业案例,更像是个提醒——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成功一次不等于永远成功。换了赛道,就得重新学习,重新做人。吹过的牛,最后都得用真本事还。
嘉宾:而且你看,连销售都开始劝客户别买增程了,这说明连内部都意识到趋势变了。理想现在不是在守江山,而是在重新打江山,只是这次,对手更强,规则更严,容错率更低。
主持人:那我们回头看看开场那个问题:为什么工厂在晒太阳,车却交不出来?现在答案好像清楚了——不是不能造,而是卖不动、定错位、打内战,最后只能用‘产能爬坡’当遮羞布。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唏嘘?
嘉宾:唏嘘,但也不意外。市场永远奖励清醒的人,惩罚傲慢的人。理想曾经是优等生,但现在,它得学会当一个努力的普通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重新站起来。
主持人:为本期内容撰写一个升华性的结尾,将讨论的具体问题,引向一个更普世的价值或人生思考,并向听众提出一个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表明本期节目结束了,跟听众友善告别。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明准备得很充分,结果一上场发现规则全变了?你是选择坚持老方法,还是从头学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