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国货运总量只有区区8亿吨,不到今天的百分之一。在那个年代,能在公路上看到进口商用车,是件稀罕事。有些县城只有一台罗马尼亚ARO,有的工厂有一辆川流不息的苏联卡玛斯。有人说,一辆进口重卡能顶十台国产小货车。到底这些进口车是如何冲进中国市场,又是怎么影响我们自己的造车水平的?为什么日本车和欧东车型会让全国上下啧啧称奇?这些老牌进口、国产卡车,到底带给中国汽车业什么启示?今天就来挖一挖,那些几十年前的轰鸣与轰动背后的真实故事。
进口车和国产车,谁厉害?有人说“进口好”,理由是日本的五十铃、日野,欧洲的ROMAN、太脱拉卡车皮实可靠,开过的人都说好用;也有人坚持“国产更管用”,说东风、解放、红星这些老品牌才撑起了中国运输的大家门面。可是,冷静下来想,为什么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公路上,会出现不同国家的卡车、客车混杂跑?难道我们自家的产业真的就不行?还是说“进口潮”只是特殊科技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这里面的猫儿腻,究竟有多少能掰开揉碎说今天还影响着中国汽车业发展?
最早的进口浪潮,其实是“没得选”。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内很多大厂还在研究怎么把两根铁皮凑出个车壳。罗马尼亚ARO系列在东北、内蒙古、云南等边远地区跑得很欢,有农民说:“就喜欢这车,田里泥多,它照样拉人拉货,修起来比拖拉机还方便!”东德依发在很多工厂和单位都是“运输小能手”,听说甚至有些地方用来拉水泥、拉谷物,什么都敢装。至于重型卡车,苏联的卡玛斯、罗曼、太脱拉没少出现在矿业、建筑工地,哪怕一人一车也敢上高原。国内像北京BJ130、解放141、东风双排在小镇、农村慢慢成为主力。老王是北京一家厂的司机,他说:“国产的装货拉人都不怕,但舒适性跟进口不能比。进口货车车厢稳当些,山路不颠簸。”乘客们也有话:“金杯和三峰客车宽敞,不像以前的公交,挤得人喘不过气。”可以说,那个年代的车,就是社会缩影,啥需求都有,啥品牌都来。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表面上进口车潮逐渐退去,国产车型好像就要统治市场。但真相却是,本土车厂依然偷偷琢磨进口技术。斯太尔、日野之类的重卡,工程场上一天跑上四五百公里,国产车有的轴承和发动机还没跟上。这里有种假平静,像水面风平浪静,水底却有水草搅得乱。工厂老板们其实心里明白,进口车型的样本和参数,是车间里最珍贵的“教科书“。老铁路货运员傅师傅说:“进口车省油,人家底盘、变速箱设计都厉害。咱国产车质量越来越好,但修起来还是要靠老办法。”反方声音也是实话实说:“国产能用,但是不是在模仿进口车?技术创新还要靠自己,这不能永远靠外来的家伙。”这一阶段,看似稳定,实则内核还没有突破。
突然有一年,全国多地开始引进日本生产线和配件。三菱、日产的合作,让国产车型跟着动了筋骨。最震撼的是,从罗曼和斯太尔借来技术搞国产化改良,一汽、二汽、南汽等相继启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1984年,一汽解放六驱军车首次亮相,动力性能一下子跟进口有得拼。更厉害的是,黄河牌货车、南京GAZ-51仿制品也开始在市场崭露头角。车迷们发现,国产品牌不再只有“低成本”,动力、结构都在追赶国际水平。“这技术,从进口零件变成国产件,还能满足特种运输需求,咱中国制造终于有底气了!”这种颠覆前文的惊天反转,让老一辈车工直呼没想到,年轻工程师也开始信心满满。
但风头还没过多久,新的危机又来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汽车产业分散,地方品牌林立。三峰、金杯、河北红星等百花齐放,却也带来了市场混乱,竞争失序,配置不统一。配件断档、技术标准扯皮,导致很多司机不知哪辆车才最靠谱。有人说“东风好”,有人非“解放不可”,结果老百姓光修车就得跑几家店。有些地方的黄河、跃进、嘎斯51车型甚至用上了冒牌配件。分歧越来越深,工人、司机、厂商各有各的理,和解似乎无望,中国汽车到底该往哪走,谁也说不清楚。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其实暗藏着被市场分食、方向迷失的危险信号。
这几十年中国公路上的车,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进口的、国产的、仿制的,热闹得很。要说国产车撑起了中国运输,那当然得给它点“假奖”:便宜结实,全国都能修,可是底盘还是看进口车的;至于进口车,技术好是好,可真丢三落四,中途断货、配件缺门,厂商来去不定。最讽刺的是,学了人家后,国产车型到底是自创,还是跟着模仿?明面上说自主创新,实际还是靠进口的设计和思路。你看这也不纯粹是“引进消化”,跟外国人比还差一截,和国产小厂拼又太分散。真要夸,中国车能做到什么水平,算是各家有各家高招,可见谁都不是赢家,这产业的弯弯绕绕,比城管抓小贩还复杂。谁让我们当初基础太差,不能一步到位?现在还不是高不成低不就,各吹各的牛皮,但总归一步步追赶,算是有个模样。想夸就夸,想喷也有理,起来就是:“有点本事,但还差点意思。”
几十年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是靠进口技术打基础,还是依靠国产品牌自力更生?有人觉得没有进口技术,中国汽车现在还在拉板车;也有人讽刺,老是跟着西方和日本学,早晚不是自己的东西。你说,要是没有这些进口车型预先“开了路”,国产品牌真能一路超车,成为今天的龙头吗?还是本土自主、土法上马才是最佳答案?这个话题你怎么国产和进口,谁才算中国汽车业真正的“英雄”?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说说你家记忆里的老卡车,到底谁才叫“时代的见证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