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真是越走越回归本质了。你一听这个系统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标题,就知道大佬们在想什么了——别再拼硬技术堆砌,创新其实得从需求出发。
这次我参加泰达论坛,听吴会肖说了不少真话。记得有次聊天,销售小李说:现在车卖得快,但客户的买点都变了,技术怎么满足他们的挑剔?我当时就觉得,说得挺有道理。这些年,从原来只拼价格到像现在拿技术说事,差别就在硬件和场景的整合。
你知道吗?我们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换车,样本少,但能感受到,买车的需求变得细碎,有个朋友特意说:想要一台能搞定上下班、偶尔带娃、还能玩点科技的车。估算(体感不确切)这类需求在30%-50%左右的客户中出现过。
说到具体差别,我专门试过两款同价位的SUV——一款是传统品牌,另一款是新势力一线的智能车型。试驾一周后,发现两个最大的差异:操控反馈中规中矩,硬件都差不多,但智能系统反应速度和场景适配完全不同。个别功能还在调试,偶尔卡顿,这让人觉得,软硬结合不是空话。
困扰很多车企的,不只技术,更是供应链的博弈与研发的复杂性。就像做菜,光有好料还不够,还得懂得按需加料,最好还能融合创新。你别看长城跟着技术跑得快,但我觉得他们其实在硬件基础上做了许多布局,比如三电、辅助驾驶,早跟上了。只是,技术路上,体系的融合才是真正的难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张照片,是我在展台看到的那辆概念车的细节——车前大灯像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内饰堆满屏幕,线条说变就变,重点是,中控台的布局怎么设计都像是你会用,但不一定用得顺手。你问我:技术是不是越堆越多,越多越好?我其实一开始也持保留态度,后来觉得,这背后是个系统集成的问题。
这里我得更正点:技术越多,不代表就越先进。很多时候,技术说白了就是‘堆料’——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现在很多车,硬件都不错,最头疼还是那块软件的合拍度。比方说辅助驾驶,硬件再好,算法要跑得快,车辆才能听话。你不会害怕,无论做多复杂的系统,光靠单点突破,终归局限。
这让我思考:未来的车,是不是智能到可以自己调节、自我学的存在?我有个疑问:会不会某天车能根据驾驶惯自动调整悬挂调校?(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说实话,没有细想过,可能是个宏观幻想。
我还想到,长城一直强调回归造车本质,但真的是那样简单吗?本质两字挺空洞,毕竟市场竞争那么激烈,资源配置怎么能纯粹靠回归?我猜,或许更好的比喻是,就像炒菜,既要懂得火候,更要有配料,缺一不可。
供应链这点,容易忽略。你猜为什么一部车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芯片和关键零部件的冲突——就像你要做一道菜,重要调料都在外面抢,想要达到完美,就得提前布局,甚至多渠道采购。长城有国际化布局,现在在泰国、巴西都能看到他们的仓储、制造工厂,像跑到国外脚踩两只船。这也是为什么说,全球资源配置,对车企来说,是个硬需求。
你可能会问:自主品牌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去成国际品牌?我觉得这还得看他们怎么讲故事。品牌力比产品更重要,硬件再牛,也少不了文化价值的加持。就像苹果一样,除了技术领先,更有创新精神在背后撑腰。很多人都说,回头看长城,早就把科技和品牌结合得不差,但你觉得其余车企还能等多久,想做国际品牌只是空话吗?
我在想,未来竞争会不会是个软硬结合的新局?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将硬件变成流动的服务,用户能随时升级?这点我没调研具体数据,但感觉硬件的黄金期可能过去了,现在更像半成品+云端服务的组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要说出系统融合创新是个巨难的事情。搞技术的人可能都知道,难点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整合——不同系统怎么打包在一起,彼此和谐,那才是关键。比方说,智能驾驶里的感知、决策、执行,有时像一场足球赛,上下场快得惊人,怎么能保证底盘响应不短路?我觉得没有最完美,只能不断调优。
这让我觉得,未来要走的路,可能还是需要系统思维。不是靠单一点突破,而是像盖房子一样,从基础到屋顶,全面兼顾。这样一来,才能在市场上有持续竞争力。
觉得走向全球突围不用我多说了。去年中国出口车型涨得快,越走越自信。我相信中国汽车的也许不仅是满大街的合资车,更可能是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品牌。只是路还长,怎么走得更稳、更系统些,恐怕才是大佬们要考量的核心。
综合这些思考,我有个疑问:如果未来的汽车能像宠物一样自我学、自我照料,普通人会不会更喜欢会省心的车?还是说,我们始终还是喜欢手动那点小操控感?这点似乎和当年摩托罗拉对苹果说的那句话呼应——手机本质是打电话,别搞得太复杂。也许,回归简掉一切繁杂的造车本质,才是长期的王道。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