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S07要上市了,这事儿我一直都挺关心的。深蓝这个品牌从成立到走过一段不算平坦的路。去年我还跟朋友聊过:你觉得深蓝为什么还能撑到现在?那会儿,市场上汽车品牌像雨后春笋,能活到今天真不容易。
我第一眼注意到深蓝S07,除了它的设计——那个驰光黄多亮眼(我还挺喜欢这个配色,虽然实际拿到手还没看到真车),更在于它的科技配置。听说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 SE,行业少见的都能跑在前面点儿,对吧?这也让我怀疑,它做这一块,是不是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但再考虑一会儿,又觉得,能用上华为这套系统,确实不容易——供应链挣的很厉害,尤其是芯片、传感器都变贵又缺。
我去问了个修理工:这车讲道理,黑科技多了是好事,但会不会更麻烦?他笑:反正我想想,电子系统越复杂,故障率可能也就升了点,不然怎么叫科技感嘛。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谁都不喜欢跑一次修理厂还得修半天。
说回来,我估算个数据——这个价格,15.69万到17.39万,体感上属于中端偏上。为了这价格,能装这么多黑科技,车企其实压了不少成本:那个可变自适应悬架,我猜要用到的不是普通的簧片,那股软硬兼施的感受,说不定比传统车平顺性还更舒服呢。那个新蓝鲸增程发动机,热效率能到44.39%(这数据我从研报里看到,估算偏高),意味着一升油能发电3.7度电,算起来,留给我一个小疑问——它还能不能像官方说的那么省油?毕竟,油耗这个东西,实际用起来跟我心里观察到的差别挺大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嗯,手机相册里的一张照片,上面是那台纯电+增程车的工程图),突然想到:深蓝在研发这块,是不是还是借鉴了苹果那么闭环式的思路?比如那块配备的55英寸AR-HUD,它完全可以变化成虚拟空间,让你低头就能获取所有信息,省得再乱晃眼睛。
和两年前我试驾几年前一代深蓝车型比,这次明显感觉,工艺、用料都精细多了。记得那会儿,有朋友说:深蓝就是个追潮流的后起之秀,还不一定耐用。但我现在看,整车包覆的软包面积,达到10.7平方米,算是挺用心做的,毕竟软包多了,隔音、质感都好,开起来比起不豪华价格配置要舒服得多。
对了,谁能告诉我——这车的后排那块隐私玻璃到底能挡多大光?我会不会坐在后面,正好被太阳晒得晕晕乎乎?这其实是我一直想搞明白的。
说到供应链,如果我没记错,深蓝的零部件很多直接依赖华为供应链,那得花掉不少心思,甚至在零配件调配上可能比起传统车企要灵活点。啊,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未来如果出现零件短缺,这车还能坚持用多久?有多少备件可以应付未来的突
我还问了一句同行:你觉得,这车最大亮点是不是在那个新款15.6英寸的向日葵屏?那个能变换角度、显示内容的大屏,感觉是未来车载界的多功能大脑吧。他摇头:那个超大屏一旦出现问题,修起来也挺麻烦的。还是不是越大越好的理儿,实际用着感受才算数。
我有个小情绪:弄这么多新奇,也挺累的。你想想,买车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空间、油耗,这些还得看车子本身不断升级之后,到底越做越难维护了?比如这个全维防碰撞系统,20个主动安全点——真有用吗?还是说,跑高速的时候,能用上几次,身体都惯了靠边站。
说到油耗,估算百公里3.8L油耗(增程版),其实我觉得可能还是有点理想化——市场上看过的人,大家都知道油耗会受到天气、驾驶惯、载重影响。根据我了解,实际可能在4.2-4.5L之间,尤其在冷天。心算一下,300公里续航,按4L油耗算,油箱应在50L左右,也就是说,出门不用担心跑偏了,但如果一路跑高速,那油箱是不是还得准备个备用。
这车标配热泵空调系统,低温续航还能再提升30公里——真细致。对比起某些同级车型,真是细节打磨得不赖啊。只是,我有个疑问:用这么多豪华配置,车价还是偏中端,这意味着,利润空间得多有限吧?或者说,深蓝是不是靠技术包裹定价,在小范围内抬高点值?反正,我挺迷惑的。
还有那句:你觉得,未来的智能驾驶,是不是会像手机那样更新换代快?你会一直跟着系统升级走吗?有些朋友说,安安稳稳开车,别整天想着变成无人驾驶,可能更安全——这话我也没啥资格反驳,因为我自己开车也不敢全信。
我要说,深蓝这次的布局确实不小,但我觉得,要真正打入市场,用户心里的安稳感才是硬道理。这个车能不能真正解决家庭出行的烦恼,或者变成街头新宠,还得看它后续的口碑。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那么一点点好奇,它的这块灵魂深蓝色调,会不会在阳光下一晃一晃的?嗯,可能也只是我多想了。
好奇心总是驱使我问——如果你今天去看车,最先关注的点会是什么?是那块多功能大屏,还是那隐私玻璃?还是……实际上,是那辆薄如纸片的芯片板在车底,看一眼就知道,技术革新,真的是有人在默默拼着。
不由得再想:在这种科技+舒适的时代,下一辆买的到底是安心还是期待?这真是个不错的问题。
你觉得,像深蓝这种小品牌,要不要赌一把,走科技领头的路?还是说,这玩意儿,还是玩稳一点的传统套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