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财报,全球第四大车企,拥有吉普,道奇、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等总计14个知名品牌的汽车巨头Stellantis,2025年上半年净营收为743亿欧元,同比下滑13%;净亏损为23亿欧元(约人民币190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56亿欧元。
作为曾经以“全球最赚钱车企”自居的欧洲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与市场策略失误的双重压力下,正经历合并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或许还会成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这个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溃败样本”。
全球市场溃败:三大战场同时失守
2024年,Stellantis在全球销量554万辆,仅次于丰田、大众和现代起亚,排名全球第四。2025年上半年Stellantis销量为269万辆,同比下滑8%。是前十车企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排名被通用反超,已经跌至第五。
在北美市场,一方面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另一方面作为集团曾经在北美市场现金奶牛的吉普和Ram品牌的“失宠”。上半年Stellantis在北美的出货量为64.7万辆,同比下降23%。旗下豪华品牌玛莎拉蒂整个上半年仅是售出4200辆。
即使是在传统“大本营”欧洲,Stellantis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上半年出货量为128.9万辆,同比下降7%在与大众、宝马等德系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无论是在品牌力还是产品力上Stellantis渐渐地失去了优势。尤其在新能源车型这一方面,产品的力量明显地落后了。
在中国市场Stellantis的现状则更加惨烈。20214年是Stellantis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巅峰,当时仅其旗下的法系品牌(主要包括标致、雪铁龙以及DS)的年销量就达到了74万辆。而2025年上半年,集团在中国的销量已经不足2.9万辆,市场份额仅占0.3%。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
电动化转型迟缓:技术路线迷失方向
先说结论,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谁能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软件定义汽车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够赢得未来。
Stellantis集团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DareForward2030”战略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在欧洲实现100%纯电动车销售,在美国实现50%的销售占比。
但是实际执行效果却远不如预期。
与特斯拉、比亚迪等电动车先行者相比,Stellantis的电动化产品,大多是从传统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成。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指标上,都处于落后地位。更重要的是,Stellantis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核心技术领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过于依赖供应商,致使成本,一直很高。
面对挑战,Stellantis新任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菲洛萨火速赶到武汉,与东风汽车达成共识,宣布计划通过采用东风集团的三电技术,对现有车型进行电动化智能化改造,并可能将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出口至欧洲
品牌矩阵失效:规模优势变成包袱
Stellantis最致命的问题,作为由作为意、美、法三国的三家传统车企合并而成的集团,手握14个品牌,看似资源丰富,实际上不仅严重分散了有限的研发资源,而且内部品牌定位重叠情况较为严重。
例如,吉普与道奇在SUV市场相互展开竞争,标致与雪铁龙在欧洲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现象。
更为关键的是,据业内估算,Stellantis需要为14个品牌投入超过300亿欧元的电动化转型资金,远超其财务承受能力。
反观竞争对手,比亚迪专注于电动化这一单一赛道,特斯拉更是把极简主义发挥至极致。即便像传统巨头大众,也在逐渐地整合品牌资源,通过MEB和PPE平台来达成规模化协同。通用汽车则借由Ultium平台,达成了电动化产品之快速迭代。
而Stellantis却依然以“撒胡椒面”般的方式推进电动化,每个品牌都要分得一份利益,结果却是谁都没能做得好。
在电动化时代,专注以及聚焦,比规模更加重要。而这也恰恰是Stellantis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结语
Stellantis的崩盘不是偶然,而是传统汽车巨头于面临技术革命之际,战略出现失焦且执行较为不力的一种必然结果。
Stellantis在这场变革中能否实现“凤凰涅槃”呢?关键就在于它有没有勇气去进行那种彻彻底底的战略重构以及组织层面的变革。
否则这个全球第四大的车企或许真的会成为汽车工业史上又一个“消失的巨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