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那个“小米YU7车主画像报告”,我得说啊,这画面太美,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雷总那满面春风。人均30来岁,近85%本科以上学历,家族年入33万,看完我就一个疑问: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扎堆搬进了小米SU7、YU7里头,这算不算新时代的“精英标配”?
这么说吧,国产车企混到现在,又省又猛的多了去了,凭什么小米一出就成“年轻精英收割机”?你说便宜,那也没便宜到白菜价;你说配置,大家底子都差不多;那最后比的是啥?是不是该问一句——这些20、30岁的高知有钱人,到底是哪根筋动了,才会冲着小米掏腰包?
买车是个大事。以前买国产车有种“没选择、凑合”之感,买合资是身份象征。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眼里的国产品牌,已经不是爹妈那个“物美价廉”(翻译一下:便宜不好用)了。咱事实说话,国内这几年车企卷到天上去了,大家每天都能看到一堆新技术、新噱头、新造型,新车多得让你挑花眼。可就算如此,小米SU7、YU7一上市,立刻就“排队拿号”,连试驾都快约不上,这不是产品力靠前,能行吗?
其实明面上看大家都在抢小米“高性价比”,其实背地里是精英们先看的不是便宜,而是“自己圈子里认没认可”。小米的客户报告直接亮明:这些买主是“高知、年轻、有钱”,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帮人骨子里很讲究“圈层感”。哪怕是车,也要有圈子认同感:别跟“油腻中年”撞衫,更别跟“大爷大妈”雷同。年轻人要的是个“身份归属”,不是光图个便宜。所以小米汽车某种意义上成了都市白领的新名片,就跟当年苹果手机一出,满大街刷成时尚标配那感觉差不多。
这里得多问一句,这帮人真的是被“配置”吸引?还是被“生态链套牢”?手机用小米的,电视也是,家里的灯泡开关都小米,进了车门,车机还能跟家里所有东西连起来,一句话灯就亮,空调啪就开,这是什么体验?这叫“全家桶,闭环爽”。你说他们会轻易换去别家么?还真就不太可能。这波操作,说难听点,是个“圈中自转”,外人想进门槛高;说好听那就是“认知闭环”已经形成,谁都打不破壁垒。
再换个角度看,小米抢的还真不是眼前销量,玩的是“用户一代接一代”这盘大棋。年轻夫妻开着YU7上下班,几年后生了娃,娃耳濡目染,小米的logo从小盯到大,哪天他再选车,不出意外还是会首选小米。你以为今天的车卖给了年轻人,其实是在为品牌十几年后种种子。汽水有可口可乐,鞋有Nike,家里有海尔电器,现在到车,年轻一代想有点“独家记忆”,小米在他们心里稳住了。
当然也有人说,小米不过是趁时机瞄准了个“中产焦虑”:你让这帮看似“很风光”的高学历精英,真去花四五十万买BBA,其实他们也会肉疼。三十来万买个小米新车,样子新,配置猛,又落得个“智能新贵”人设,岂不很划算?既能显得自己跟上一波高端消费潮,还不用倾家荡产,这波消费,面子里子全有了。你看隔壁新势力车企,卷的也差不多,但大家就是没法靠情怀和生态牢牢拴住精英的大腿。谁敢说自己客户只有年轻大学生、工程师和年轻创业者为主?敢这么放话,雷总确实有点底气。
仔细琢磨雷军这招,杀手锏还不光是“智能生态”,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谁在带货?这批车主自带“种草属性”,一人买车,朋友圈十个人受影响。“看学霸买啥,买学霸同款”,看似无声,却是新一代流行密码。这要是靠广告砸出来,会信?还不如同事朋友一句“这车真不错”,口碑带货的能量没人能小瞧。你看着现在街上小米的SU7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我得跟上队伍”的潜意识。
说句心里话,小米其实一直玩的就是“普世性”。手机是,车也是,品质可圈可点,价格大家都够得着,体验还带点科技新意,再“原生态”闭环一整合,这就是为“聪明的普通人”量身打造了一套“身份工具箱”。关键这东西不飘——没搞“只准限量”、“现象级炒作”,就悄悄做好产品,靠口碑发酵。你别说,很多人对国产车信心的最大提升,恰恰是在小米汽车发布那一刻牢固起来的。
有人还在酸:不就是“雷布斯”带点网红流量?其实仔细想想,你看华为唐家三少也带货,结果也就一阵风。小米让精英真的买单,那是生态护城河深得足够。今天能拿下“年轻高知中产”,过几年也就有可能接住更广谱的消费群体。为啥?这拆分生态,门槛高,链路长,是靠时间累积打造的信任。你去问问有几个人愿意丢下自己已经买齐的“米家家族”,专程为了尝鲜体验别的品牌,一切都得重新适应?大多数精英没那么多精力折腾。
当然,未来挑战一点不少,毕竟三十岁有钱人比例再高,终归还是主流人群里的头部。要想“长青”,得让品牌下沉同时保持产品体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有初步圈层口碑和用户习惯做基石,思路就跑对了。别小看了现在的30岁年轻人,他们啥信息都能瞬间扒清楚,不缺理性,缺的是能让他们感觉“舒服、聪明、有归属”的消费体验。今天小米搞定了这一拨,命运的齿轮就已经转起来:年轻精英的选择,本质是一次有预谋、有长远打算的共谋,而不是脑抽冲动消费。
结尾留一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选择小米汽车,真的是被“高科技”“高配置”本身吸引,还是被“自己圈子的、朋友圈里的舆论带动”推着走?未来小米这种“圈层生态链”还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像苹果那样成为一种“身份符号”?我还真有点期待几年后每个加班小年轻的地库里,规整一排“米系座驾”,不论品牌世界怎么乱,他们始终紧紧团成一股绳。大家觉得是“精英算计小米”,还是“小米收割精英”?也许再过几年答案就揭晓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