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当下,某些传统车企高管突然集体呼吁“按车重征税”——这究竟是产业公平的理性诉求,还是落后者的垂死挣扎?
一、提案背后的“小心思”:技术跟不上,就打税制主意
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一汽、广汽高管接连抛出“油电同权”论调,建议按整备质量或碳排放征税。表面看是追求公平,实则暴露两大尴尬现实:
1. 技术掉队者的无奈:一汽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15%,广汽埃安深陷价格战,两家企业纯电平台迭代速度均落后头部品牌2-3年
2. 燃油车利润保卫战:据财报显示,一汽大众单车利润仍比ID.系列高1.8万元,广汽本田燃油车贡献超70%营收
这种“我吃不到蛋糕就砸碎盘子”的逻辑,早有先例。2018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试图推动欧盟对中韩电动车加税,最终因本土企业技术突破而作罢。
二、车重征税的“七伤拳”: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若真按车重计税,将引发三重荒诞后果:
- 物理定律成原罪:电池能量密度限制下,Model 3(1.76吨)比同级雅阁(1.42吨)重340公斤,难道技术进步反而要受罚?
- 安全与税费的悖论:中保研测试显示,每增加100kg车重可降低15%碰撞伤亡率,新规变相鼓励车企减配安全结构
- 产业链连锁反应:宁德时代测算,电池每减重10%成本上升18%,最终仍由消费者买单
更讽刺的是,提出建议的一汽旗下红旗E-HS9整备质量达2.7吨,按自设标准需多缴税1.2万元/辆——这算不算搬石砸脚?
三、全球镜鉴:政策干预市场的双刃剑
美国加州曾试行“碳排放积分交易”,结果特斯拉靠卖积分年赚50亿美元,传统车企反而沦为输血方;挪威通过免税政策使电动车市占率超90%,但政府税收锐减后不得不重启拥堵费。这些案例证明:
- 保护落后产能终将反噬:日本坚持氢能源路线导致电动车布局落后5年
- 市场化竞争才是正解: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技术创新,将电池成本压至$82/kWh(行业平均$132)
四、真正的出路:把精力花在研发而非游说上
与其纠结税制,不如看看成功者的答卷:
- 上汽智己L6搭载“光年”固态电池,实现1000km续航(一汽同级产品仅600km)
- 长安与华为合作的新车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传统模式需36个月)
财政部官员近期表态意味深长:“税收政策永远服务于国家战略,而非个别企业的财务报表。”当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全球攻城略地时,某些企业是否该反思:为何别人能抓住机遇,自己却成了“被补贴惯坏的巨婴”?
这场闹剧最终将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我们是选择用政策呵护弱者,还是让市场淘汰懦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