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跟我说,特斯拉在欧洲完蛋了,销量几乎归零似的,基本没人买。这么一说,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第一反应就是:真的这么差了吗?还不是,前阵子我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欧洲车友的晒单,明显感觉新车还挺热乎的。可惜,数据不拼嘴。
我估摸着,这话可能带点夸张。毕竟,去年欧洲市场特斯拉还是保持增长,哪有说完蛋的节奏。难不成是有人故意缩减数字?这也不奇怪,尤其是在财报季节,玩数字游戏的事儿,谁都不陌生。
我自己也琢磨过,销量背后藏的猫腻不少。特别是我身边的销售和修理工常说:你看看我们的库存,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车都卖掉了,库存还能堆到两三百台。这意思就是说,销量统计数字,很多时候是存货转化,而不是新单子跑进来的。特斯拉也曾经被爆出过,某些地区的已售车型,其实大部分还在仓库里躺着。
。在欧洲,我也猜测了几个原因。第一,是库存清理问题。欧洲车型偏多,环境法规复杂,很多经销商都在压库存。库存块在仓库里,就是钱在云里。就像我曾问过一位朋友:你们卖车,到底是真卖出去,还是拼命清库存?他笑了:当然是后面那句多点儿。这个道理,你说过关的销量数字,特别是在季度门口,无不带着点秀肌肉的意思。
我刚才翻了翻手机里的笔记,看到的一个数据很有趣——欧洲特斯拉的季节性变化挺大的。有年的第二季度销量翻了一倍,有年第三季度又急剧下降。是不是世界杯期间他们都没怎么卖车?还真不一定,这可能跟欧洲的疫情后复苏逻辑有关,也可能跟零部件链的堵塞有关。你知道的,这行业的供应链,就像一锅粥,揉搓着让人抓不清。
还有个细节,前几天在论坛看到一段话挺扎心:咱们这些普通车主,买车都想着几年后还能有点折价。你说,买它干嘛?保值?这个问题挺实际。很多人买车,除了用,心里还想卖得出去。但市场表现呢,有时候真不一定。市场的硬标准大概就是:能不能快狠准地变现,车子还能留到什么时候。一辆车,虽然看着一点点的技术升级,但最大的价值,还是摊销在未来的保值率上。
说到保值,我算了个粗心算:百公里的成本,加上车龄的贬值率,估算下来,普通合资紧凑型,开五年,平均每百公里成本差不多在2.5元到3元(人民币),如果算上二手市场的折价,有可能会更高。这数字大概代表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感受。
回头想想,买车最实操的区别,难在买和用的体验上。比如我认识的一个老修理工,他说:你不觉得,换个进口轮胎和国产轮胎,价格差别不大,但用起来感觉,国产的耐用性差点儿?这就是场景的对比。你在路上真正跑,听到的声音、感觉的震动,远比表面数字重要。尤其在欧洲,车子在路上跑的日子多,快感来自驾驶体验。
(这段先按下不表)聊到想到一些更简单的东西。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是不是还受到品牌认知、用户心理的影响?还是——这谁知道啊——是不是某个经销商偷偷压货?反正,市场上的事,真是复杂到没谱。
讲到这里,我有个小疑问:你觉得平均来看,汽车行业的真销量和公布销量差别大吗?我猜,很多时候,差不多都差不多吧,也就看谁更会玩数字游戏。
不管怎样,卖车的路啊,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理。人家说,市场就像一个大场戏,只是剧情我还看不懂而已。你有啥自己的看法?或者想不想知道,未来几年汽车会不会越来越像存货?反正,我就是喜欢看这摊事的细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