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90公分后,这台60万级国产SUV让车主发现了一个奔驰GLS都没想明白的用车真相
上个月在杭州某商圈地库,碰见一哥们儿正在倒车入库,方向盘左打右打折腾了三四分钟。我凑过去一看,好家伙,问界M9加长版的试装车。车主下来跟我抱怨:“这车长得跟火车似的,停个车比考科目二还费劲。”我笑了笑没说话,因为开了二十来年车的人都懂,抱怨车长的,往往才是真正体会到大空间甜头的那批人。
这台还没正式上市的M9加长版,据说车身已经突破5米4。后门到车尾那一截明显被拉长,第三排腿部空间硬是从950毫米怼到了1米开外。数字听着没感觉,但你要是带着一米八几的朋友坐第三排跑趟长途,他能不能舒服地睡一觉,这事儿就立见高下了。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全尺寸SUV,第三排多半是给小孩准备的临时座,成年人坐进去基本就是“刑具”。
有意思的是,问界这次加长并没走寻常路。传统车企搞加长,要么直接拉皮显得臃肿,要么牺牲比例顾此失彼。M9L倒是在风阻系数上还保持着0.26Cd,这个数据放在一台5米4的大家伙身上,多少有点违背物理直觉。工程师或许在流线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隐藏式门把手配合溜背造型,硬是把“大块头”做出了点轿跑SUV的味道。
智驾这事儿,硬件堆料只是入场券
最近这两年,凡是新车发布必提智驾,搞得消费者都有点审美疲劳。但华为这套乾崑ADS 3.3系统,从配置单上看确实舍得砸钱——4颗固态激光雷达加5颗4D毫米波雷达。同价位的对手基本还停留在2颗激光雷达的水平,有的甚至靠纯视觉硬扛。传感器这玩意儿跟人的眼睛差不多,多一双眼睛就多一分安全冗余,尤其是夜间或者雨雾天气。
跨楼层自动泊车这个功能倒是挺对症下药。大型商场地库经常得转三四层才找到车位,要是车能自己完成这套操作,确实能省不少事。当然了,技术成熟度还得看实际路测表现,毕竟地库的网络信号、GPS定位都是老大难问题。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买这个价位车的人,多半不差那点停车的时间,他们在意的大概是这份“科技尊贵感”。
OTA升级倒是个真正的长期价值。传统豪华品牌的车,交付那天基本就定型了,三五年后功能还是老样子。问界这套玩法更像智能手机,系统定期推送更新,功能越用越多。去年9月升级城区智驾,12月又加了泊车代驾,车主群里每次推送OTA都跟过节似的。这种“常用常新”的体验,可能才是智能车跟传统车最本质的区别。
鸿蒙座舱解决的是生态黏性,不只是屏幕数量
十块屏幕听起来挺唬人,但屏幕多不等于体验好。我见过不少新势力车型,中控屏尺寸大得像电视机,结果系统卡顿、触控延迟,反倒不如物理按键来得实在。鸿蒙系统的优势大概在于它跟华为全家桶的联动——手机上规划的导航自动同步到车机,车快到家时空调提前启动,车里没看完的电影回家接着播。
这套生态打法,传统车企基本没法跟。奔驰、宝马再有钱,也不可能自己造手机、做平板、搞智能家居。它们顶多跟苹果、谷歌合作,但始终隔着一层。华为的优势在于端到端的掌控力,数据不用跨平台流转,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自然占优。
25单元的HUAWEI SOUND音响系统,配合施罗德散射声学技术,这套配置在发烧友圈子里大概率会引发讨论。传统豪华品牌喜欢找柏林之声、宝华韦健这些老牌音响厂商合作,借品牌背书撑场面。华为选择自研,技术路线上更激进,但音质表现还得看调校功力。“隐私声盾”这个功能倒是挺实用,商务通话时一键屏蔽外界噪音,比传统的车窗升起、空调关闭要优雅得多。
增程和纯电之争,本质是用户场景的分化
1362公里的综合续航,这数字放在增程版上确实够唬人。纯电225公里应付城市代步,长途就靠增程器接力,听起来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但实际体验中,增程模式启动后的NVH表现、能耗水平,这些细节往往才是决定用户满意度的关键。毕竟买60万车的人,对震动、噪音的容忍度可比买20万车的人低多了。
纯电版630公里的续航,在2025年已经不算特别激进。但配合800V高压快充,理论上能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200公里。问题在于配套的超充桩覆盖率,一二线城市或许问题不大,三四线城市可能还得观望。所以增程版的市场份额大概率会更高,它更符合当下中国的用车环境——城市有充电桩就用电,跑长途或者去充电不方便的地方就烧油。
全铝合金底盘加四球头长双叉臂前悬,这套配置在50-60万价位段确实少见。传统豪华品牌往往要到旗舰车型才舍得上这种成本,问界直接下放到全系标配,工程思路上确实更激进。五档可调的空气悬架,高速时自动降低车身减小风阻,越野时抬高底盘增加通过性,这些功能听起来美好,但实际调校水平还得看路试表现。
豪华的理解,可能正在发生代际转换
航空级座椅、香氛系统、主动降噪、多色氛围灯,这些配置单拉出来,传统豪华品牌基本都能做到。差别在于整合程度和场景化思维。比如“山海坐席”这个设计,把后备箱变成户外休憩空间,明显是瞄准了新兴的精致露营文化。这种细分场景的洞察,恰恰是传统车企最不擅长的——它们的产品定义往往由德国或美国总部主导,很难真正理解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新玩法。
看过一份用户画像,问界M9车主平均家庭年收入92万,35到45岁之间,企业主或高管居多。这批人经历过传统豪华品牌的红利期,也见证了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崛起。他们对品牌logo的迷信程度大概比上一代人低得多,更在意产品本身能否解决实际痛点。所谓的“中式豪华”,或许不是东方美学符号的堆砌,而是真正理解中国用户的用车场景和价值排序。
值得玩味的是车主来源:超过一半从BBA增换购而来。这批人不是买不起奔驰GLS或者宝马X7,他们只是发现,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体验上的迟缓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用车便利性。当你习惯了手机跟车机无缝协同,再回去用CarPlay那套逻辑,确实会觉得别扭。品牌溢价能弥补的东西越来越少,产品力成了更硬的货币。
这台还没正式上市的加长版,预计会定在60到80万区间。这个价位段正好卡在传统豪华品牌旗舰SUV的腹地,市场接受度还得看实际定价策略。但有一点大概率不会错:无论M9L卖得好不好,它已经成功制造了话题,让更多人开始思考“豪华”的定义是否该重写了。
至于那位在地库倒车的哥们儿,后来我又碰见过一次。他跟我说试驾期满,已经下了订单。我问他不嫌车长了吗?他笑着说:“长是长了点,但老婆孩子坐第三排都不吵着腿疼了,这钱花得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