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

要说到现在的马路夜景,怕不是得给“满街红线”加上引号,道理简单得很——你无论站在哪儿,扭头一瞅,车屁股后面那道红光,基本都长一个样儿。

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进了现实版的“汽车量产工厂直播间”,千车一面、尾灯一条龙,究竟是谁起了个头?咱们是不是沦为流水线美学的背景板了?

曾经嘛,认车靠尾灯,比如一见奔驰那双“恶魔之眼”,分明就是路人止步、气场全开;马自达的圆形炮筒尾灯,嗯哼,一看就知道是个勇敢热血的少年派登场;再说帕萨特,双枪造型,典雅内敛但“不失疯癫”,老板气质与文艺骚包绝妙融合。

还有奥迪A6那组“鱼骨”灯,简直杀穿科技圈,冷到发慌,走哪都不怕“撞车认错人”。

那些年,尾灯是一辆车的个性签名,也是审美的烟火。你扫一眼远远的灯,立刻百感交集,车主的品味甚至性格都瞟个八九不离十。

但是换到现在?一切都让步给了“优化成本”和“极简审美”。

说白了,LED灯技术日趋成熟,整个供应链都往通用件去追赶,开模搞研发的钱能省就省。

车企打着“科技感”“简洁”的广告词,其实骨子里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你们不是都只认配置表嘛?牌子够大、续航够长、屏幕够炫、价格够香,这就行啦。

至于车尾是不是削成一根红杠、是不是三五款车型一模一样?“懂王们”不在乎,老板们更不在乎,毕竟“流水线生产力max”才是当下商业神话。

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有驾

那问题又来了,车尾长成这样,真的不重要吗?

想象一下,热闹的十字路口,红灯亮起,前面全是暗夜乏味的红线。

车与车之间,仿佛早就丢掉了属于自己的姓名,只剩下无聊的队形,排队等翻篇。

路人越来越难记住哪辆是谁家的新宠,司机也逐渐找不到下班开车归家的轻微骄傲感。

更别提深夜驰骋时,满屏雷同的尾灯让“路感”疲劳,内心想“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何要看同样的尬红?”

安全问题也不是吓唬人,有相关实验说,独特立体结构的尾灯,可以让后车大脑提前反应,0.3秒意味着近7米的刹车距离。

具体数字也别不信,两台同车速的车,就因尾灯辨识度不同,可能一个躲过了危险,另一个得上热搜。

可惜眼下太多老板不想花心思琢磨,新车方案还没出来,问题都聚焦在“省多少”,而不是“美在哪”。

设计师委屈叹口气,说提案看老板眼色不如看财务脸色,“能不能更短点、更便宜?”成了创作起点。

纵然如此,还有那么几个品牌暗地里给设计力打call。

宝马那种激光立体尾灯,真的是光影雕塑,三维透感玩出新高度,不点亮都“透心凉”。

凯迪拉克吗,美式夸张炫到没朋友,垂直闪电造型切割黑夜如舞台剧,精致得让豪华感直接下凡。

国产里的领克,“能量晶体”风格大胆科幻,点亮时像要放极地光秀,小众却让人上头。

再把话题拉回路人视角,其实大家有审美,但也有取舍。

一位90后哥们,宁愿买二手复古圆灯,也不想和别人撞脸;

一位阿姨老奥迪A6还开得炫酷,每次下车总有人回头多瞧一眼;

他们要的不是昂贵配置,只是愿意付钱买个“我是独一无二的我”。

调查数据也在佐证这事儿:外观独特的车,二手保值率就比别人大方几分点,不算虚头巴脑,真金白银到手。

尤其Z世代,外貌党属性拉满,选车第一步“先看眼缘”,六成人买单是为了“千车千面”。

车厂们节省个几百块生产费,恐怕最后失掉市场溢价,赔了夫人又折兵。

问题,在于“同质化”这场瘟疫是什么时候悄悄蔓延的?

外观设计师们,频繁被挤压在“预算墙”后面,工程师苦恼地看着流程表:标准化是趋势,个性就像朋友圈滤镜,大家用得多,到最后谁都不原创。

而消费者呢?

年轻人嘴上喊要标签,落地真掏钱又有点迟疑——心疼钱包,也在妥协审美。

说实话,汽车井喷的年代早已结束,大家都在比拼智能化、空间感、动力参数,某种程度上,尾灯确实成了“可有可无”。

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有驾

可正因为此,守住那点艺术感,才显得弥足珍贵啊。

打个不那么高端的比方,“尾灯同化”,就像手机界大面积的后置摄像头,今天不是环形明天就是药丸,总共那几个思路。

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有驾
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有驾

用户刚换一台新机,还以为自己时尚先锋,结果走在大街上,大家都用同样的骁龙8、同样的摄像头摆拍。

审美上的沦陷,其实就藏在技术“标准化”偷走独特性的缝隙里,一个行业的性格就这样被慢慢消解。

甚至可以想象,等大街上扫一眼全部都是“极简尾灯”,故事也失去了色彩。

没有专属回忆,没有品牌个性,剩下的只是一种复制黏贴感,到最后,谁又能说自己不是机器的陪跑呢?

是不是一定要那么绝望?也未必。

有些喜欢独特的车主,还愿意折腾,玩玩个性改装,甚至专程追寻经典尾灯年代的“老物件”。

有品牌,依旧坚持把设计做到极致,哪怕是小众市场,也坚持“不随波逐流”。

哪怕商业压力山大,总有人偷空插下创意的旗帜。

他们大概明白,车尾点亮的那一刻,不止是照亮车流,更是点燃心里的仪式感。

对设计师来说,每一条不同寻常的光带,其实都是梦想的集合,也可能是一场对平庸的微弱反击。

你要问,这种反抗能坚持多久?说实话,没人敢打包票。

市场的洪流,确实强大到足以淹没个性,改变任何固执己见。

但只要还有人“抬头留意”,只要还有顾客想为特别买单,“标准零件”统治下的车市,就还留有一点想象力的缝隙。

噢对了,选车那天,别只盯着屏幕拼参数,有空就溜达到后面按按灯,把玩一把独一无二的尾影。

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有驾

感受那一瞬闪光时的悸动,看自己到底会不会被一抹轮廓打动。

说不定,就在灯光掠过心头那一刻,你突然下了买车的决心。

毕竟,这五光十色的街头,也需要一点属于你的专属浪漫。

别让世界变得太没劲儿。

愿每一条尾灯,都能点亮你的人生“个性通道”。

哎,你怎么想,觉得车的尾灯到底还能不能做点文章?下次看车你会不会也多看几眼?

马路夜景变成红线,尾灯同化越来越明显,设计师难守个性-有驾

留下你的吐槽或者期待,聊聊你心中的“车灯情结”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