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一聊起车,尤其是新能源车,话题总离不开那些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东西,比如自动驾驶到了什么级别,车上的芯片算力有多高,装了多少个雷达和摄像头。
我们总觉得,未来的汽车就是一台在马路上跑的超级电脑。
但不知道您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台“电脑”再聪明,它下的所有指令,最后还得靠谁来执行呢?
没错,就是那四条默默接触着地面的轮胎。
我们总关注大脑有多发达,却常常忽略了手脚是否足够利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智能驾驶竞赛里,为什么说选对轮胎,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甚至可能是决定你未来出行体验好坏的关键一环。
首先,我们得看看现在这些汽车厂家都在忙活什么。
在智能驾驶这条路上,现在主流的车企基本上分成了两大派别,他们的路子不太一样,但目标都是让车子变得更聪明、更安全。
第一派,我们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啥都自己干”的全面掌控派。
这一派的典型代表,国外有特斯拉,国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华为了。
他们的理念非常直接,就是从最核心的芯片,到复杂的算法,再到整套系统,全部都要自己研发,把所有技术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形成一个封闭的、高效的完整体系。
这就像一个顶级的厨师,从挑菜、洗菜、切菜到下锅翻炒,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য়ায়,为的就是保证最后端上来的这道菜,是百分之百自己想要的味道。
就拿华为最新的乾崑ADS系统来说,它的高阶版本已经在国内拿到了高速公路L3级自动驾驶的商用许可,这意味着在符合条件的高速上,车辆真的可以自己负责驾驶,驾驶员可以适度解放双手。
它背后有一套叫做WEWA的云端数据训练架构,简单理解就是,全国所有搭载这套系统的华为汽车,都在不断地把路上遇到的各种情况数据传回云端“大本营”,这个“大本营”里的超级计算机日夜不停地学习、进化,然后再把学到的新“驾驶技巧”推送给每一台车,让整个车队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种模式下,车辆的反应速度极快,决策效率也大大提升。
但正因为系统如此精密,它对执行者的要求也就变得异常苛刻。
系统发指令说“向左转一度”,轮胎就必须精准地转一度;系统判断需要紧急刹车,轮胎就必须在零点几秒内提供最强的抓地力,不能有任何打滑和迟疑。
所以,这种方案对轮胎的抓地性能、支撑能力、滚动阻力,甚至包括行驶时的噪音大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
另一派呢,可以叫做“强强联合”的开放合作派。
比如我们熟悉的小鹏汽车、吉利汽车等等,走的就偏向这条路。
他们的策略非常务实,最核心的“大脑”和“灵魂”,也就是软件算法,坚持自己研发,保证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
但在硬件方面,比如决定算力上限的芯片,他们会选择和全球最顶尖的供应商合作。
比如吉利就宣布,未来的新方案会用上两颗英伟达的Thor芯片,这东西的算力加起来超过1000TOPS。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这相当于把一台小型超级计算机装进了车里,让它有足够强大的“脑力”去处理各种复杂的路况,既能保证在高速上安全行驶,也能在拥挤的停车场里完成一些非常精细的挪车操作。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起点高,能快速集成业界最好的资源,但它也带来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系统兼容性。
这就好比一个项目经理,他自己设计了蓝图,然后请了全世界最好的施工队、最好的材料供应商,他必须确保这些人、这些材料能完美地配合在一起。
落实到车上,轮胎就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不管上面发号施令的是哪家的硬件,它都必须能稳定地发挥出应有的性能,不能因为硬件不同就“水土不服”。
您看,虽然这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求全、一个求专,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当车辆的控制权从人交给机器时,执行指令的零部件必须绝对可靠,尤其是轮胎。
轮胎的响应速度、在雨天湿滑路面上的抓地力,这些看似基础的参数,直接划定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边界。
说得再直白一点,人工智能的算法再完美,如果轮胎在关键时刻打滑了,那一切都是空谈。
那么,既然轮胎这么重要,对于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新能源汽车来说,一款合格的“智能驾驶专用胎”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这得从新能源汽车自身的特点说起,它和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就是重,因为车底铺了一整块沉重的电池包,新能源车的重量普遍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上好几百公斤。
这就好比一个体格健壮的人,他的鞋子肯定要比普通人更耐磨、支撑性更好。
其次是动力来得太猛,电动机的特性就是一踩“电门”,瞬间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这股强大的撕扯力会直接作用在轮胎上,加速了轮胎的磨损。
很多新能源车主都发现,原厂配的轮胎跑个两三万公里就磨得差不多了,换胎成本可不低。
最后一点,就是安静。
没有了传统发动机的轰鸣声,车厢里一下子变得特别安静,这时候,轮胎在路面上滚动的声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噪”,就会被无限放大,那种嗡嗡的声音非常影响乘坐的舒适感和高级感。
所以,一款能配得上高阶智能驾驶的新能源汽车轮胎,必须得是个全能选手,既要足够安静,让智能驾驶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又要在关键时刻抓得住地,保证绝对安全;同时还得结实耐用,并且尽可能地降低滚动阻力,为宝贵的续航里程做出贡献。
面对这些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那些经验丰富的轮胎品牌也在积极应对。
比如源自新加坡的佳通轮胎,它在全球轮胎行业里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针对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的需求,推出了一款叫佳通舒适F26的轮胎。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例子,来看看现在的轮胎技术是怎么解决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难题的。
针对恼人的噪音问题,这款轮胎用上了一种叫做“涡流消音壁”的技术。
您可以想象一下,空气快速流过轮胎花纹的沟槽时,会像风吹过巷子一样产生啸叫声。
这个技术就是在沟槽内部设计了很多微小的结构,把快速通过的气流打散、变得紊乱,从而破坏了噪音产生的条件,让声音从源头上就降了下来。
再加上一些复杂的花纹排列设计,目的就是把噪音分散掉,不让它在某个频率上集中爆发,从而为车内营造一个更加静谧的空间。
而在最重要的安全性能上,尤其是在湿滑路面,它采用了一种“自适应抓地技术”和“破水刀槽”设计。
下雨天路面会有一层水膜,如果轮胎不能有效排开这层水,就很容易在水面上打滑,非常危险。
这个“破水刀槽”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在轮胎接触地面的瞬间,能迅速划破水膜,再配合特殊的橡胶配方,让轮胎牢牢地抓住地面。
根据欧盟的权威测试,它的湿地抓地力达到了最高的A级标准,湿地刹车距离也比上一代产品缩短了不少。
这意味着,当你的智能驾驶系统在雨天判断需要紧急刹车时,这样一款轮胎能提供更强的信心和更短的刹车距离。
最后是耐用性和对续航的影响。
针对新能源车自重大的特点,它用了一种“接地稳压技术”,通过优化设计,让轮胎在各种行驶状态下都能均匀地接触地面,避免了局部受力过大导致的异常磨损,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同时,它还使用了更高强度的胎体材料和特殊的纳米补强技术,让轮胎更耐磨、更抗冲击。
一个更耐磨的轮胎,不仅省了您换胎的钱,更重要的是,它的滚动阻力也可能更低,这意味着车辆行驶起来更省力,自然也就能跑得更远,对提升续航里程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所以说,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这股大潮之下,我们看待汽车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它不再是简单的一台台独立的机器,而是一个由聪明的“大脑”和强健的“四肢”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
轮胎,这个曾经我们可能只在需要更换时才会想起来的部件,如今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连接智能系统决策和现实世界物理执行之间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桥梁。
未来,我们在选择一辆智能新能源汽车时,除了关注它的算力、续航这些硬指标,或许也应该分出一些精力,去了解一下它脚下那四条轮胎,究竟能不能配得上它聪明的“大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