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特斯拉Cybercab亮相,1度电跑10公里!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要说哪个展台最吸引眼球,那估计很多人都会指向特斯拉。

他们带来了一个新家伙,一个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得愣一下的“未来产物”。

这辆车通体金色,线条流畅得像一件艺术品,车门向上打开,跟电影里的跑车似的。

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特斯拉Cybercab亮相,1度电跑10公里!-有驾

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你往车里一看,本该是驾驶位的地方,空空如也。

方向盘没了,刹车和油门踏板也没了,连传统的后视镜都找不到。

这台车叫Cybercab,中文名叫赛博无人驾驶电动车,它的出现,仿佛是在告诉所有人:以后开车这件事,可能真的不需要我们自己动手了。

这可不是一个摆着看看的概念模型,特斯拉的工作人员说得很清楚,这辆车是他们正儿八经计划在2026年就要开始生产的。

把这么一款颠覆性的产品,它的亚洲首次亮相放在中国上海,这背后的信息其实挺丰富的。

一方面,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家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很高;另一方面,咱们中国的城市路况是出了名的复杂,电瓶车、行人、各种突发状况,对自动驾驶技术来说是最高难度的考场。

如果能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跑顺畅了,那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没问题了。

所以,这次亮相更像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展示决心。

那么,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来了:把方向盘和脚踏板这些我们开了上百年车都离不开的东西全都扔掉,这车到底要怎么开?

它靠什么来识别路况、做出判断呢?

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特斯拉Cybercab亮相,1度电跑10公里!-有驾

这就得聊聊特斯拉一直坚持的技术路线了。

现在搞自动驾驶的公司,大体上可以分成两派。

一派是“装备派”,他们觉得要让车看得清、看得远、看得准,就得给它装上各种高科技的“眼睛”和“耳朵”,比如车顶上那个不停旋转的激光雷达,还有遍布车身的毫米波雷达等等。

这些设备就像蝙蝠的回声定位一样,能非常精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生成一个三维地图。

好处是安全系数高,坏处就是这些设备太贵了,一套下来成本就非常高,很难普及到普通家用车上。

而特斯拉走的是另一条路,可以叫“视觉派”。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人开车不就是靠两只眼睛看,然后用大脑来处理信息、做出反应吗?

那汽车也应该可以。

所以,特斯拉的Cybercab全身只安装了摄像头,用这些摄像头来充当“眼睛”,然后用一个超级厉害的电脑,也就是他们说的“神经网络”,来充当“大脑”。

这个“大脑”通过学习海量的人类驾驶数据,来模仿人是如何看路、如何判断、如何操作的。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摄像头很便宜,只要软件算法足够强大,就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特斯拉Cybercab亮相,1度电跑10公里!-有驾

但它的风险也恰恰在这里,咱们人眼在遇到大雨、大雾、大雪天的时候会看不清,那摄像头也一样会受影响。

如果摄像头被泥点子糊住了,那车的“眼睛”不就瞎了吗?

这些都是大家对它最大的疑问。

除了怎么“看”路,这台车在设计上也充满了各种为未来运营做的考虑。

它为什么只设计了两个座位?

这是因为根据大量的出行数据分析,我们日常打车或者开车,十次里有九次车上都只有一到两个人。

既然如此,何必浪费空间和成本去造一个大部分时间都空着的后排呢?

于是,Cybercab干脆就做成了双座,把省下来的空间全给了后备箱,让后备箱变得特别大。

这样一来,它不仅能满足绝大多数的载客需求,还能在夜间或者空闲时段,变身成一个城市里的小型货运车,送个快递、拉点小件物品,把一辆车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车内没有了驾驶相关的设备,取而代之的是一块21英寸的超大屏幕,乘客坐在舒服的沙发式座椅上,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完全就是个移动的私人休息室。

为了让它能够真正实现无人化运营,特斯拉还给它配上了无线充电技术和机械臂自动清洁功能。

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特斯拉Cybercab亮相,1度电跑10公里!-有驾

也就是说,当它电量低了,会自动开到指定的充电位上,不用插线就能充电;当车身脏了,机械臂会自动给它清洗。

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让整个无人出租车队能够7天24小时不间断地高效运转。

说到效率,这台车还有一个惊人的数据,就是一度电能跑将近10公里。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家用电动车,一度电能跑个六七公里就算很不错了。

这种超高的能源利用率,是它未来能够把运营成本降到极低的关键所在。

特斯拉的设想是,当这种无人出租车大规模上路后,我们打车的费用可能会比现在坐公交车还便宜,每公里的成本甚至能降到几毛钱。

当然,蓝图画得再美好,现实中的问题也得一个一个解决。

马斯克说这车2026年就要量产上路,但摆在它面前的挑战还有很多。

首先就是安全这个天大的问题。

一个完全依赖视觉系统的车,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到底能不能让人放心?

当系统万一出现故障,车里的人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接管车辆,怎么保证乘客的安全?

这都需要进行无数次的测试和验证。

其次,就是法律和责任认定的问题。

现在开车出了事故,责任很明确,就是驾驶员的。

可未来一辆没有驾驶员的车撞了人,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是坐在车里的乘客,还是拥有这辆车的公司,又或者是编写自动驾驶程序的工程师?

我们现有的交通法规和保险体系,在这些新事物面前,几乎是一片空白,这需要整个社会从上到下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最后,还有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

我们的道路准备好迎接这种完全自动驾驶的车辆了吗?

相关的交通信号系统、网络通信支持都跟得上吗?

这些都不是一家公司能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所以,特斯拉Cybercab在上海的亮相,与其说是一款新产品的发布,不如说它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交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个金色的小家伙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野心,更是对我们现有生活方式、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的一系列挑战。

通往那个科幻电影般未来的道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长,也更复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