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领域,技术迭代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舆论浪潮、安全事件或监管政策的震动。近期,小米汽车将旗下SU7车型宣传中“智能驾驶”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这场措辞调整看似细微,实则是对交通事故、舆论风波和监管趋严的多重回应,也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正式迈入理性发展新阶段。
一、一场事故点燃的营销危机导火索
2024年3月29日,三名女性驾驶小米SU7在高速行驶时,车辆在NOA模式下以116km/h速度撞上障碍物并起火。尽管小米官方解释系统已触发减速提示,但事故仍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营销的强烈质疑——车企宣传中的“未来出行”与现实中的驾驶风险存在巨大鸿沟,当技术承诺与实际能力脱节时,责任边界该如何界定?
二、被神化的“智能驾驶”:技术与责任的错位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企纷纷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高举“城市NOA”“端到端自动驾驶”等概念,小米也曾以“端到端大模型辅助驾驶”为宣传亮点。然而,当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本质仍属L2级辅助驾驶,AI仅能在特定场景提供操作辅助,驾驶主体责任始终由人类承担。部分企业刻意模糊技术边界,事故发生后又将责任归咎于用户,不仅透支消费者信任,更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三、监管重拳下的行业降温
面对频发的事故与过度营销乱象,监管部门迅速出手。2024年4月,工信部召开专项会议,明确禁止车企夸大宣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规范驾驶辅助宣传倡议书》,强调驾驶员的主体责任。华为乾崑联合12家车企发布安全倡议,进一步确立“营销透明化”原则。小米的表述调整,正是对监管风向的及时响应,也是避免舆论危机扩大的必要止损措施。
四、从概念狂欢到技术回归
“智能驾驶”到“辅助驾驶”的转变,折射出行业认知的重大修正。车企长期依赖未来感概念营销,却忽视了AI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天然局限。特斯拉Autopilot事故、蔚来高速失控等案例反复证明:现阶段的“智驾”系统仍存在响应盲区,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的最后防线。小米的更名虽因危机倒逼,但也标志着企业开始正视技术现实。
五、雷军“隐退”背后的战略转向
伴随宣传口径调整,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工商变更显示雷军卸任执行董事。这一变动被视为小米汽车战略转向的信号——智能汽车赛道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打法差异显著。雷军逐步退居幕后,或将让位于专业团队,转向更稳健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策略。
六、行业迈向理性竞速新时代
这场表述变更不仅是小米的危机应对,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转折点。未来,“辅助驾驶”将成为行业标准表述,营销宣传将更趋谨慎规范。技术创新需与安全责任并重,消费者也需提升风险认知,避免盲目依赖AI。唯有以理性、合规为基石,智能汽车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