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千真万确。
近来,汽车圈内一事颇受关注:东风商用车换帅,由张小帆领航。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所想是:东风,这次是要拿出真本事了?
要知道,昔日的东风可是行业翘楚,重型卡车销量冠军是家常便饭。
回想那些年,从2004到2009,再从2011到2015,东风的重卡销售业绩一片飘红。
之后呢?
一汽解放奋起直追,中国重汽也开始崭露头角,东风的优势呢?
逐渐下滑至第三,甚至在近几年,与陕汽为了争夺第三的位置而角逐。
当然,今年初东风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
三月重卡卖出1.84万辆,位居第三。
一季度总销量为3.95万辆,排名第四。
张小帆本人荣获“经济人物”称号,并在现场立下目标,期望2025年首季度,东风商用车销量能提升30%,产值增加80亿元。
四月,张小帆以东风集团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的身份,参与了东风商用车和中汽中心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这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他将全面负责东风旗下多家商用车企业,包括东风商用车、东风汽车股份、东风柳州汽车等。
这是东风公司“跃升工程”的关键一步。
提及“跃升工程”,是今年三月底东风对外公布的,旨在整合商用车资源,提高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直白地说,就是力求让东风商用车重返荣耀之巅。
谈及整合,不能不提山东重工。
他们将潍柴、中国重汽等企业整合得相当成功,协同效应显著。
这些年潍柴和中国重汽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东风想要追赶,势必需要认真学习借鉴。
那么,东风的商用车事业部,未来要如何协调这些企业呢?
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又该如何化解?
“跃升工程”中提到,要打造重型、中型、轻型商用车三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佼佼者”听着简单,做起来挑战重重。
以重卡为例,东风商用车、柳汽乘龙、东风华神,这三家不仅要面对外部强劲的对手,还要解决内部同品牌竞争的问题。
比如,东风商用车带有合资色彩,柳汽乘龙是本地控股,这两者虽为兄弟公司,但在统计销售数据时,常将数据合并到东风集团整体数据中,这便削弱了各自品牌的独立性。
另外,天龙的高端定位和乘龙的中高端定位,也存在产品线重叠的情况。
华神则主打性价比市场,也会消耗集团资源来争取份额。
因此,如何既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又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是摆在这三家公司面前的难题。
如果处理得当,1+1>2;反之,可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自从“跃升工程”启动至今,大家似乎仍未看到商用车事业部作为一个整体,对各商用车公司进行有效协同。
内部运作或许在进行,但外界难以洞悉具体的举措和成果。
也正因此,大家对东风的商用车事业,既充满好奇,又抱有疑虑,当然,更满怀期待。
毕竟,中国二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无数卡车驾驶员对东风品牌有着特殊的情感。
从EQ240越野车、EQ140载货车、EQ153平头柴油车,到东风天龙、大力神、天锦、天龙旗舰,东风创造了太多备受卡车司机青睐的车型。
那些年,东风商用车也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新产品,例如东风天龙GX系列、Hi-Truck高端车族、东风新能源、龙擎动力等。
柳汽乘龙有乘龙HK系列、乘龙H7 Pro系列,东风华神有HS7系列。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用车事业部内各品牌之间,确实存在竞争。
所以,如何协调企业内部不同品牌之间的关系?
如何让商用车事业部做大做强?
如何实现重型业务的突破?
如何重回行业顶峰?
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同时面临诸多挑战。
销量位居第三甚至第四,绝非东风的最终目标,但就目前情势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迫切实现的目标。
2023年,东风重卡销量为14.34万辆,陕汽重卡销量为14.95万辆,东风排名第四,与销量冠军中国重汽(23.42万辆)相差9.08万辆。
2024年,东风重卡销量为14.48万辆,陕汽重卡销量为15.03万辆,东风依旧位列第四,与领头羊中国重汽(23.42万辆)相差8.94万辆。
稳住第三看似可行,但重夺第一谈何容易。
有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东风公司商用车事业部,好比一个庞大的家庭。
张小帆是东风商用车负责人,林长波是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振义是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小帆擢升为东风公司商用车事业部负责人之后,东风旗下商用车板块的整体实力无疑将得到加强,理论上,各品牌之间的凝聚力也将得到提升。
这对东风公司商用车业务的长远发展,应当大有裨益。
然而,不得不考虑的是,要想整合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必然会触及部分人和机构的利益,这便构成了改革和发展之路上的阻碍。
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壮士断腕的果决,也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1969年破土动工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历经五十余载风雨洗礼,什么阵仗没见过?
中国商用车的发展历程,它都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
因此,眼下的困境终将成为过去。
东风,不是一叶孤舟,而是一艘巨轮,无惧任何挑战!
相信无数人都翘首以盼着东风的再次崛起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