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加价,这到底是谁的锅?丰田章男都忍不住开口数落了!
提起买车这事,不少人心头就有点堵,不是发不出工资的那种堵,也不是买不起房的那种无奈,是那种“这钱明明够,可还偏买不到货,甚至被人当小白薅——堵心堵肺”的别扭感。
话说回来,一个关于买车加价的新闻最近又把大家直接点燃了:丰田章男,没错,就是那个总是一本正经鞠躬、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丰田汽车掌舵人,居然隔着海峡“指着鼻子”怒批中国某些车企卖车加价,说白了就是——连人家日本人都给我们中国市场的不某些经销商的骚操作气的不行,知道吧?
你说有多荒诞?一台埃尔法,日本本地卖30多万人民币,到咱们这里摇身一变,就得百万起步,还有排队、加装潢、强制保险,各种名目别想省。你以为喜提豪车,殊不知背后土味套路早已悄悄编织好,用几个冷门词,搅得你头晕脑胀。丰田章男居然都急了:明明厂家没让加价,经销商倒好,20万价直接转手翻好几倍卖消费者。真·嘴上说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转头就让中国人狠狠割中国人。“良心何在?”真想就这样拍着桌子问一句。
是不是有点想不到?丰田本来在咱们印象里就属于“不整花活、踏实做人”那一挂。最多就是偶尔鞠个躬,表示下诚意。没想到这一次,他话里带刺,简直成了暗夜流星,划破了国产加价黑幕的夜空。
可加价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咱们别真以为是日本通通人好人,自己从来没搞这些,一水儿卖原价。人家只是看不下中国经销商这么明目张胆、变着法子吃相难看。其实,经销商只是中间桥梁,搬砖的活他干了,关键赚钱的路子他全给捏死了。
“埃尔法是啥?”有朋友问。简单点说,就是在中国但凡提及成功人士、老板、富二代、豪门阔太、爱豆保姆车,这词都跟着它走。价格?呵呵,买一个不用看余额就能轻松支付的账户,那才是真的上层社会。关键国内炒得凶,谁家要不开一台,脸上还挂不住。
可日本本土呢?和国内差价能顶一辆中档轿车,直白讲,丰田本来没下令加价,可国内经销商愣是玩出“饥饿营销”与“人傻钱多速来”的双人舞,进货价和卖价,数字堆起来拍朋友圈都够夸张。
想想之前,桑塔纳闹得多大。一台几万块的家用车,愣是被国人炒到快二十万。那时候大家还没见识这么多花样,也信“自家兄弟不下毒手”。不成想那句“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早就成梗,成段子了。现在连丰田章男都忍不住在发布会上提上两句,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写得明明白白。
你说中国车市怎么这么卷?说一千道一万,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这年头,“割韭菜”成了某些人的DNA,连车企掌门都得忍不住上热搜。是不是很魔幻?商人逐利咱认,人家也不是开慈善的。但加价加得不留余地,变着法子捆绑销售、引导消费焦虑——普通人买个车仿佛在和骗子玩心眼,你追我躲,防不胜防。
其实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经销商打出的那些术语,什么限量、限配、拍号、指标、期货,这种花活玩得飞起。最夸张的还得数“加装潢速提车、不选加装排长龙”,买个车还自带“抽盲盒”属性。可就是因为有市场,有需求,这招才百试百灵。大家嘴上骂,心里还想着说不定去晚了又没机会。连老一辈都感慨,这生意做得精明到骨子里。
当然话说回来,谁让国人“卷”得太厉害了,各种新车一来乌泱泱都想拿头筒,前面排队转头就炒,每层加价都给下家留了口汤。可惜最后埋单的还是咱买车人:分期也得掏,加价也得认,名利场背后总有人哭鼻子。
再扯两句,有人说,外国品牌真有良心还会睁眼瞎卖你一台风头正劲的MPV?说不准哪天厂家直接加价,那队还排得动?说到底,这就是国内部分渠道偶然横行的历史痕迹。以前手机圈还流行什么“饥饿营销”,小米、苹果都是典中典。后来呢,网上一顿爆锤,用户开始冷静,不再盲目追捧。
但汽车这事就尴尬了。动则几十万、上百万,谁玩的起?玩不起的苦等,实在受不了的含泪加价。厂商一边不动声色,嘴上喊着不会加价,实际上睁只眼闭只眼。出了问题,第一时间把锅甩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哭诉“上游不给量,自己也难”,一层叠一层,推来推去,最终买车人才是真正的冤大头。
谁说“车贩子”没有江湖气?人家玩得明白,套路深得很。要说坑钱,说谁不想多赚钱呢?但赚的太明目张胆,哪怕客户是朋友亲戚,有些人还是使劲宰一刀。前脚大谈同胞情谊,后脚揭开面纱,一水儿“小聪明”全写在脸上。
你说解决办法能有多难?反正“你不买自有人买”,这才是最气人的底气。经销商不怕客户走,厂商不怕名声坏,只要饥饿营销立得住脚,翻新花样那是一出接一出。有人说,不如全国一盘棋,价格公开透明,乱收费乱加价一律举报。但你敢真试试?关系网、利益链,你扒得动吗?
丰田章男一句批评,乍听像是居高临下,但细想却说出了咱老百姓心声。这不是“中国人不骗中国人”伤透了民心,又直接点破“同胞互坑”的弄虚作假。说窃心话,咱们买车时都希望跟家人一样,被善待、被尊重,结果现实一拍脑门:大家都明白,加价成了游戏规则,你改变不了,只能做出选择——忍还是不忍。
说一千道一万,这加价乱象其实很难根治。只要有几千辆埃尔法排队、有人首付一掷千金,前赴后继,要想一夜之间刹住邪风,几乎是奢望。当然,网上早有段子,“咱就不买,看谁撑得住!等都饿着了,看他降不降价!”其实这办法也不失为一招。但问题是,“能憋得住”的人太少,人家反正不紧不慢,一口口割得你毫无防备。
你以为一套房难买,车也开始升级成了大型游戏现场:“谁能打破疯涨的套路?”谜底其实早就给你摆在眼前——扎扎实实提升供给,真正尊重消费者。“不坑人”本来应该是生意的底线,奈何这年头,底线飞速下坠。
回头看看桑塔纳的热潮、今天埃尔法的加价,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说破天,靠自律不如靠监管,靠抵制不如靠公开透明。丰田章男的批评只是冰山一角,说到底还是咱自家的事。想让“加价史”不再上演,不靠喊口号,就看谁先扭转风气。
可能有人要说,“都这样,习惯就好!”可是,真有一天大伙都不惯了,加价就是炮灰,那才是市场良性循环的起点。
讲真的,买车加价,你怎么看?你遇到过哪些奇葩套路,或者走过哪些坑?来说说呗,咱一起聊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