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都觉得,开着保时捷出门,那就是有钱人的象征,尤其是那种帕拉梅拉或者卡宴,停在写字楼门口,气场分分钟拉满。可最近,有人发现,保时捷的价格直接跳水了。
原来官方指导价快58万的Macan,在一些店里居然只卖35万多,几乎打了六折,门口贴着清仓甩卖的海报,连路过的小年轻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这还是那个“高攀不起”的保时捷吗?
其实,这场大跳水背后的故事,早就埋下了伏笔。
保时捷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数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单季亏损超过9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80亿元,前三季度利润只剩4000万欧元,比去年同期暴跌了99%。
这可是它上市以来最黑暗的时刻,也是第一次在一个季度亏这么惨。保时捷官方说什么“战略调整”、“市场环境不好”,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最大的危机其实就是中国市场。
国产电动车这几年太猛了,直接把保时捷这些豪华品牌逼到了墙角。二十多万的国产新势力车型,不但加速比保时捷还快,空间更大,智能化体验也做得越来越好。
理想、问界、蔚来这些品牌,价格只要保时捷的一半,车里各种语音助手、自动泊车、智能驾驶,舒适性也不差。很多原来开保时捷的车主,试过国产电动车后都心动了。
我有个朋友,以前是卡宴车主,最近换了问界M9,见面就跟我感慨:“过去觉得保时捷有面子,现在发现国产电动车才是真正懂用户,动动嘴就能开车、停车,开起来省心多了。”
消费者其实不傻,谁会花大价钱买个标志?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好的体验,大家当然愿意换新。
一到2024年5月,保时捷经销商们就开始急了,说库存周转天数已经暴涨到120天,远远超过行业警戒线,很多4S店只能靠金融业务撑着,车卖不出去亏损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保值率崩盘。三年前买的帕拉梅拉,落地150万,现在二手车市场才卖60多万。豪车原本的“能升值”神话没了,只剩下一个logo。
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还没解决,保时捷内部的电动化转型又遇到大麻烦。
它早早就喊口号,说要在2030年让纯电车型占比超过八成,结果雷声大雨点小,还是舍不得放下燃油车的老本。
去年新上的纯电Macan,起步价就要七十多万,Taycan更是直接卖到一百多万。保时捷以为把老一套的豪车定价搬到电动车上,依然能吸引买家。
其实市场上,大家看重的是技术和体验,不是品牌光环。结果呢?今年前三季度,它的纯电车型占比还不到25%,连自己的目标都远远没达到。
眼看局势不妙,保时捷只好临时变阵,推迟纯电车型上市,延长燃油车寿命,还决定不自己造电池了。
这一系列操作光是今年就烧了27亿欧元,全年预计要花31亿,钱花了不少,但转型的路却越来越难走。
外部压力也没停,美国那边又出了一道难题。保时捷没在美国建厂,全靠进口,结果今年前九个月多交了3亿欧元关税,全年预计损失7亿。想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现在车都卖不出去,再涨价只会让更多人观望,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保时捷不得不开始自救:裁员近4000人,在上海新设研发中心,专门研究更适合本地市场的智能车机。
以前引以为傲的性能,被国产电动车技术反超,豪华的光环也不再闪耀。靠裁员和降价救急,根本没解决问题的本质。
其实,这不只是保时捷一个品牌的难题。宝马、奔驰这些百年老厂,在电动化进程中同样磕磕绊绊,说白了还是舍不得放下“豪华”的架子,不肯承认现在的消费者早就换了标准。
保时捷这次价格跳水、巨亏80亿,无疑给所有传统车企敲响了警钟。
现在时代变了,能不能放下身段,学学国产新势力那些“用户至上”的玩法,把钱和精力花在智能化和体验上,决定了谁能在赛道上继续跑下去。
如果还沉迷在过去的光辉岁月,不愿意改变,下一个被淘汰的,就可能是自己。
全部评论 (0)